新故鄉願景》社造典範 金華居民上下一條心

從一片荒蕪的海埔新生地,被規畫為國民住宅區後,1982年5月台南市南區金華社區才正式誕生,目前居民不到7000人。然而,30多年來透過強化居民主動參與公共事務的意識,建立「由下而上」的提案機制,厚植互信基礎,擴大草根參與層面,締造出多項全市第一、全台第一,甚至國際級的「金華經驗」,成為全台社造的典範。

細數金華社區的傲人成就,2009年先通過國際Hancock & Duhl健康社區評鑑;2010年再通過WHO CCCSP國際安全社區認證、2016年通過再認證;2011年勇奪聯合國環境規畫署UNEP 2011 LIVCOM AWARDS國際宜居社區大獎全球第2名;11月初更通過在香港舉辦的西太平洋健康社區評鑑;由於聲名遠播,屢屢成為全台其他社區及各國觀摩的焦點,但這些成就都是居民自主參與社區事務共同完成的。

這一切的轉變,都要從1986年發生的「金華事件」談起。

金華事件 凝聚認同感

1980年代,台南市有許多新興社區內的公園用地,因市府財政困難無力開闢,陸續被民間業者租用闢建為私立幼稚園,金華社區也遭遇到相同的問題,但因在地的金華里長柯崑城反對,堅持社區內唯一的公園用地,須讓居民規畫休閒遊憩之用,動員居民集體抗爭,甚至不惜流血衝突,因時值戒嚴時期,還引起黨政軍的介入,但仍成功擋下這件市府的獎勵民間投資案。

此一事件驚動當時的行政院長俞國華南下處理,最後雖將用地歸回居民,卻也造成金華社區無法從市府獲得經費補助,只能轉向民間尋求資源。

不過,發動社區募款後,短短3天即募得177萬元,還號召居民共同參與社區營造,將原本低窪的垃圾廢棄場,開闢成充滿濃綠樹蔭的社區公園,不僅成為全社區最熱鬧的地方,更是在地認同的一大驕傲,甚至成為全台其他社區取經的社造觀摩點。

「金華事件」成功喚起居民為社區奉獻的心,之後的活動中心興建案也比照辦理,在2周內募得365萬元。金華社區發展協會前理事長陳錫欽認為,從蓋公園到興建活動中心,都獲得絕大多數居民的認同與支持,大家有錢出錢、有力出力,這就是「眾志成城」的明證。

長期以來,金華的社區營造及環境改造,都是以「自助而後人助」的精神來推動,並善用鄰長系統,引導居民漸進參與社區的各項公共事務,社區的每一項建設,也都能綜合居民的意見進行規畫,居民不僅以行動改變自己的居住環境,更大幅提升社區的居住品質,捷足先登國際村。

市值6億土地 免費用

台南市社區營造協會理事長李珊珊分析,金華社區從領導者、志工、居民,上下一條心,有錢出錢、有力出力,尤其推動過程中,從來沒有向政府要過一毛錢辦活動,甚至還有人免費提供市值超過6億元的土地讓居民免費停車,簡直就是「台灣奇蹟」。

金華社區發展協會總幹事李奇璋及金華社區防疫隊王介漳,也都肯定社區在里長柯崑城的領導下得以永續發展。李奇璋說,每天忙於社區事務經常得騎機車10多公里,但他對能有機會服務居民心懷感激,還認為這是他的「天命」。原本經營珠寶生意的王介漳,如今更樂於發揮園藝專長,替社區的防疫工作把關。

金華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黃招雄認為,在社區自主潮流下,透過居民自主參與,發掘出不同的社區特色,並集合眾人智慧與奉獻,營造出健康、安全、宜居、低碳的優質社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