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竹海水淡化廠工程開工 使用後寶二、寶山水庫即使遇大型旱災也不怕
卓榮泰也提及,海水淡化過程繁複,每度成本約30元、成本是一般用水的3倍,因此更應節水與珍惜資源。(圖片來源/水利署)
近年因全球氣候變遷,使旱澇風險提高,甚至在110年5月遇上百年大旱。為防範未然,經濟部水利署積極推動海水淡化,斥120億元於南寮漁港旁,興建國內首座公辦10萬噸級的海水淡化廠,今(16)日即是開工典禮。
新竹海淡廠完工後,預計可日產10萬噸、年產水量最大值3000萬噸,行政院長卓榮泰、經濟部次長賴建信以及新竹代理市長邱臣遠皆親自出席開工典禮,並期許工程於2027年完工。
防範再一次的大旱,新竹海淡將成竹科供水重要拼圖
以往國內海淡廠多興建在水資源條件較為不佳的離島地區,水利署於110年已完成桃園、新竹、嘉義、臺南、高雄等地區大型海淡廠址評估,優先推動「新竹海水淡化廠工程計畫」及「臺南海水淡化廠工程計畫(第一期)」。
但隨著經濟發展與氣候變遷,需求變大、供給愈趨不穩定,於110年5月遇上百年大旱,寶二水庫蓄水率一度剩下3%,蓄水量餘121萬噸。卓榮泰今致詞表示,若廠區完工後,每日可提供10萬噸水,年供水量可達3000萬噸,未來寶二、寶山水庫即使再遭遇大型旱災,也有供水無虞。
此外,卓也說,這項工程對桃竹竹苗地區發展至關重要,配合政府的桃竹竹苗「大矽谷計畫」,將持續提升台灣在全球高科技產業鏈中的領先地位。
卓榮泰強調,海水淡化廠僅為「新供水計畫」其中一部分,政府也同步推動包括油羅溪伏流水開發、石門至新竹聯通管線、新竹海淡廠等工程,期許水利署與施工團隊,能如期如質在2027年完工。
歷經百年大旱後政府加速推動海淡廠計畫,臺灣本島從北到南共規劃 6 處可行廠址,並優先推動新竹及臺南產水量各 10 萬噸海水淡化廠工程計畫。
規劃台中、高雄等六處興建海淡廠,以穩定供水
新竹與台南海水淡化廠產水規模各為每日10萬噸,興建費用包含用地、取排水管、海淡廠及輸水管等合計280億元,預計分別於民國116年及117年完工產水。
分別可為新竹及臺南地區公共用水各增加每年3,000萬噸保險水源,相當於1座苗栗永和山水庫的容量。
經濟部水利署規劃桃園、新竹、嘉義、台南、高雄及屏東等六處海淡廠,目前桃園、屏東兩座都仍在評估中;其餘四座分別已經興建中、或正進行環評。若再加上由台塑集團建設及營運的雲林麥寮海淡廠,合計共五座。
高雄水利局長蔡長展於高市議會上透露,市府爭取在茄萣、永安一帶設置海淡廠。為台積電的高雄第6廠做基礎設施準備。
台灣目前總共有25座海淡廠,離島地區有22座,包含澎湖、金門、馬祖等地區,本島則有3座。在海淡水與區域水源運用上,水利署曾表示,在台灣夏季雨量多的豐水期時,海淡廠只做基本維運、不做大量產水,到了冬春季的枯水期時才會滿載運轉,搭配既有水源,可以讓供水更加穩定。
更多信傳媒報導
努力小農》為大變做準備
我們的大腦為何容易相信假新聞?——專訪陶振超教授
全紙回收、AI生產 紙業的永續新轉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