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專題 行動科技發展對傳統金融體系的威脅

新聞專題 行動科技發展對傳統金融體系的威脅

行動科技發展對傳統金融體系的威脅。(夏明珠專題報導)

消費、儲蓄和理財的型態,正以前所未見的方式在改變,在世界上有些地方,你只要對機器微笑,就能買到東西。新創公司野心勃勃的想推倒金融的兩大支柱,就是銀行系統和貨幣。這會有後遺症嗎?會不會到頭來讓消費者來承擔代價?

走進杭州的肯德基KPro餐廳,消費者在自助點餐機上點選好餐點後,在結帳櫃檯,只要衝著機器笑,就可以完成付款,這是阿里巴巴集團的支付工具支付寶的刷臉支付功能,在全球第一個商業試點。

配備有3D紅外線深度攝影機的刷臉支付系統,大約只需要一到兩秒,進行人臉辨識,辨識完成,使用者輸入與支付寶帳號綁定的手機號碼,就可以完成付款,整個過程耗時不到十秒鐘。

智慧手機讓消費者可以透過指紋、虹膜掃描、以及聲音辨識,甚至只要人在,就可以支付。用行動通訊工具發送訊息,來搭乘公車或是在家裡匯款,在非洲已經非常普遍。

拜行動金融服務之賜,專家預測,五年、甚至在更短時間內,我們應該就可以見證到部分國家,大部份的商業活動,都會達到去貨幣化。

2014到15年,中國大陸消費活動中,非現金支付的比例,成長了百分之63,在英國,非現金支付的比例,已經超過使用錢幣付款。現金在全世界都面臨被淘汰的挑戰。

科技正在重新塑造人類的金融活動,西元前十六世紀,人類開始使用貨幣交易,當時是以貝殼當成貨幣。西元前七世紀,第一批硬幣在利底亞,也就是今日的土耳其鑄造出來,它是以珀金、也就是黃金與白銀的合金所打造,相隔一千多年之後,到中國唐朝的時候,紙幣出現了,它重量輕、攜帶方便,而且是由國家統一發行,貨幣的重要概念、也就是信任誕生了。人民必須信任政府以及信任這一張紙的價值。

現在的數位貨幣則脫離了政府掌管理,各自為政,目前全球大約有一千種數位貨幣,最有名的就是比特幣。數位貨幣引發的疑問包括,它由誰掌控,誰來管理貨幣的流通與收付,最重要的是,金融往來的資料,在誰的手裡。

不只數位貨幣,不斷出現的行動金融工具,都在威脅著實體貨幣以及傳統金融機制的地位。

兩年前在倫敦創設的人工智慧公司Cleo,透過金融AI聊天機器人,讓用戶把自己的銀行帳戶以及信用卡和Facebook Messenger連接,通過 Messenger來分享金融分析、發送基金資訊和即時查詢自己的收支情況。聊天機器人還可以幫助用戶尋找更好的商品、比方說機票價格和金融產品。

Cleo公司創辦人,也就是聊天機器人設計者創始人Barney說,傳統的銀行軟體已經無法滿足這一代年輕人對財務問題即時回復和使用便捷的需求。這一代人習慣了在社群媒體上購物和溝通的方式,他們也有習慣使用的社群網站,比如Facebook,Cleo做的就是讓年輕人可以在自己熟悉的社交平台上,即時掌握自己的財務狀況,同時可以通過這些社交平台,進行轉帳等金融活動。

年僅27歲的Barney說,他設計Cleo一開始是為了解決自己的問題。那時,他每個月都入不敷出,他用Cleo幫他監控網銀,快沒錢的時候就提醒他,這改變了他的花錢習慣以及看待錢的方式。從那以後,他就很少再透支。

現在Cleo已經有十萬名使用者,Barney的目標是有朝一日要吸引到十億人使用它。

世界銀行估計,全世界有二十億人沒有銀行帳戶,因而無法享受金融服務帶來的便利與安全,拜行動金融服務之賜,落後地區的許多家庭,得以擺脫赤貧。

不過這一切似乎都預告著,現金作為交易工具的王者地位,在逐漸下滑。然而證據告訴我們,它距離結束,應該還很遠,國際清算銀行說,西方大經濟體,鈔票和硬幣流通,基本上並沒有太大的變化,以美國為例,2011到15年間,它的貨幣發行量仍然是增加的,巴西、俄羅斯、印度和中國等金磚四國的提款機,普及率還在迅速擴大。當然這也並不表示它都沒有進步,ATM業者也開始接納可能對它本身形成威脅的新科技,它們正在設法擴大ATM的功能,想要讓提款機做到銀行能做的所有事情。

五十年前,英國第一座提款機在巴克萊銀行的一個倫敦分行外裝設的時候,吸引了大批興奮的民眾圍觀,現在的提款機,透過視訊連線以及行動互動功能,已經可以做到一般銀行八成的業務。

以人口比例來說,歐洲提款機密度最高的葡萄牙,提款機除了一般存提匯款、繳費之外,連演唱會和電影票都可以販賣。

不過銀行雖然有錢,在金融科技相關的產品開發上,還是比不上新創科技公司那麼靈光,它們如果不能和這些傳統遊戲規則的破壞者合作,可能就只有等著被財力足以與它們抗衡的大科技公司取代。雖說有錢能使鬼推磨,不過金錢的語言正在快速的被電腦編碼所取代。

對消費者而言,在享受更低廉和便利的產品之餘,也必須對自動化可能帶來的安全風險,有所警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