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透視-優等生減薪減產 國產車一葉知秋

中國時報【黃琮淵】 勞動部公布無薪假名單,驚見國內最大組車廠國瑞汽車,雖證實僅是減薪減產,但身為被日本豐田評為與原廠同等級的組車廠,「優等生」如今卻落難,恐非景氣單一因素,背後隱藏腹背受敵的處境,也是汽車產業縮影。 為什麼不是景氣不好?就車市銷售來看,去年達44萬輛,已連續12年改寫新高,車市並沒有差到哪。差別是過往占大宗的國產車,比重大幅下降,近半市場被進口車搶走,國產車只能在剩餘半壁江山中肉搏。 淪落至此,國產車恐怕還沒落底,因相較進口車的機動性強,通常國外發表後,半年內就可在台灣上市,有蜜月行情,國產車從導入國產化到登台見客,至少一年跑不掉,光這點就完全輸在起跑點,拱手讓出客戶。 導入國產化耗時,過往吸引民眾買國產車的誘因-車價,隨生產規模愈來愈小,龐大的成本更難攤提掉,加上稅制不利競爭,對上了很有能力隨匯率殺價的進口車,高下立判,國產車進入愈來愈賣不動的惡性循環。 內銷不成,外銷總行了吧?偏偏台灣沒簽幾個自由貿易協定,出口汽車關稅偏高,毫無競爭力。馬政府時代希望能借服貿、貨貿簽訂進軍大陸,但太陽花事件後停擺迄今,國產車廠終究走回內銷死胡同中,咬牙苦撐。 政府當然可以拍拍屁股,讓國產車廠自生自滅,但若台灣走上澳洲化,沒有國產車廠,進口車還會像現在這麼便宜嗎?倒也未必。更嚴重的是沒了國產車廠,國內汽車產業鏈、零組件就如同失根,面臨外移壓力。 景氣有高低落差,捱過景氣不好,還是有迎接景氣好的那天,但如果是產銷失衡的結構性問題,恐非民間企業能自救,面臨「巧婦難為無米之炊」時,政府還得有產業戰略,否則再怎麼強的優等生,也很難撐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