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透視-2018要上壘 專業才是關鍵

中國時報【朱真楷】 太陽花後,隨著網路、社群媒體發達,2014、16年兩場大選,各黨已有多名年輕新秀搶灘成功,到明年2018,從北到南也大量湧現青年參政,無疑是掀起台灣一股政治少年風。只是,除了少數是光環、實力兼備,多數年輕的政治工作者,都有著專業不足的問題;未來,「年齡」還能否繼續成為賣點,恐怕有待檢驗。 2014年九合一選舉,所謂的「青年參政」,開始成為台灣政治一股不容忽視的顯學。無論是39歲的林智堅當選新竹市長;25歲的薛呈懿選上宜蘭縣議員,成為全台各地最年輕議員,或是34歲的高嘉瑜連任北市議員,拿下的票數更是北市候選人之冠。「年輕」,是選舉的一大亮點。 在2016年立委選舉,出現更多年輕面孔,從國民黨的蔣萬安;民進黨的呂孫綾、蘇巧慧;時代力量的洪慈庸、林昶佐,都是隨著這波浪潮,一舉衝向中央民意殿堂,激發2018九合一大選,湧現更多年輕人搶攻政治板塊。 「新人」的確是吸眼球的利器。然而,對選民而言,當新鮮感隨時間褪去,接下來,要支撐這群世代繼續在政壇屹立不搖的關鍵,就是得拿出年齡以外的真本領。 的確,這波新興的政治工作者,不乏創新思維。例如,他們因為年輕,更能放低身段,以貼近老百姓的視角,看見庶民的需求;也因為年輕,沒有沉重的人情包袱,他們的作為可以更符合公平正義。為了更貼近選民,他們可以公開手機號碼,24小時on call,擺脫傳統政治人物高居殿堂的距離感。這些舉動,都讓政治更貼近你我生活。 但不可諱言的是,這批新秀面對經驗老練的行政官員時,質詢力道軟趴趴,像是洪慈庸算錯PM2.5事件,就讓網友嘲諷立委連加法都不會;林昶佐更是連立法程序也分不清,錯把初審當一讀。 更甚者,有人因為挾著網路人氣而選上立委後,仍把注意力放在經營網路社群,勤走基層的工作大多丟給助理出面,支持者只能透過臉書才能知道這位立委在做什麼,選前拜託、選後失蹤,讓當初的支持者是大嘆選錯人。 對新世代的政治工作者而言,年輕的確是本錢,讓他們擁有更多機會吸引選民目光。但當選民對「年輕人」從一開始的充滿新鮮感,逐漸恢復冷靜時,這代表接下來的選舉,必然會愈來愈難用年輕訴求來打動選民。屆時,回歸專業,終究才是民主政治的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