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都與遷都:澳洲坎培拉如今的發展

作者:高紹沖/A-jeo-ssi之家

近來媒體報導,澳洲祝融再起,大火復燃,甚至逼近至首都坎培拉(Canberra),逼得首都特區繼 2003 年後,再次宣布進入緊急狀態。

關於澳洲大火的新聞早已「延燒」數月,從天然災害範疇持續擴大至對氣候暖化課題的探討,抑或是指責澳洲行政部門的輕忽,連我春節於布里斯本時,在市政廳前都遇到針對澳洲大火,抗議澳洲總理 Scott Morrison(ScoMo)的示威活動,顯見人心之不滿與大火肆虐的嚴重。

在我尚未至澳洲時,也多所聽聞什麼霾害橫行,航班大誤點甚至取消,或是市區空氣汙染,懸浮微粒遍布,遮蔽天地,無口罩便寸步難行。各種風聲此起彼落,讓我也惴惴不安。

所幸出發前澳洲大雨傾盆,讓山火有所緩解,不過卻讓部分地區爆發土石流,只能感嘆禍福相依,敬畏起大自然的神秘力量。

「首都控」必至首都一遊

而無論公務或私人出國,我都有一個特殊習慣,會排除萬難前往首都一遊,我就是一枚「首都控」。在我心中,首都作為「首善之都」,自然是「條條大路通羅馬」,至少也該有繁榮復興的睥睨之相。

坎培拉,這個不少台灣人根本不知其為澳洲首都的首都,也因此列入行程。

坎培拉是遊客或打工渡假的背包客罕去之地,一方面雪梨與墨爾本的吸引力太大;一方面坎培拉堪稱是「公務員之都」,設置諸如澳洲國會大廈、國防部、知名大學等機構,並走美國華盛頓路線,建有諸多碩大無比又美輪美奐的博物館、美術館、紀念館等,但喜愛這種知性路線的觀光客畢竟偏少。

冷冷清清的首都機場。圖/高紹沖 攝影
冷冷清清的首都機場。圖/高紹沖 攝影

澳洲日下的「乾燥」首都

而我於 2020 年 1 月 26 日澳洲日(澳洲國慶日)飛抵坎培拉,本以為從機場開始,便會見到遍地國旗,或是遊行慶祝不絕的場面,但在現場反倒覺得略嫌冷靜。

出機場後,艷陽高照,對坎培拉的第一印象竟是「乾燥」,首都特區郊區植被稀少,路上帶有一種空氣灼熱變形,海市蜃樓的感覺。在我搭螺旋槳小飛機鳥瞰時尤其明顯,僅有市區是草皮大道、花園流水,其他皆枯黃一片。

坎培拉新都的建立,主要在平息雪梨與墨爾本的首都爭奪戰,澳洲政府乾脆另闢天地,一併開拓內陸。坎培拉藉由地形、建築物等都市設計規劃,形成國會三角(Parliamentary Triangle),構成宏偉氣派的花園城市。

但坎培拉因離海洋遠,夏季時熱浪襲來,使周邊草木枯萎,一旦不慎,便如「乾柴烈火」般瘋狂燎原。

我首站抵達知名的澳洲戰爭紀念館(The Australian War Memorial),見證台灣鮮為人知的澳紐軍團(ANZAC)奮戰史,期間有身著軍禮服,掛滿勳章的人員導覽。

我與博物館導覽人員閒聊時,他表示坎培拉公務員居多,像他也是退役軍人才在此擔當解說,其他多半也在做公家單位生意。公務員收入穩定,造就物價偏高,反倒形成一道壁壘,讓觀光客僅是蜻蜓點水地到此一遊。

加上中央公務員出入有車,使大眾運輸系統不甚發達,洽公者眾,旅遊者少,不像雪梨、墨爾本般擁有渡假氛圍或形成觀光勝地。

澳洲戰爭紀念館。圖/高紹沖 攝影
澳洲戰爭紀念館。圖/高紹沖 攝影

新都與遷都:坎培拉的如今發展

個人觀察感覺澳洲 1927 年自墨爾本遷都坎培拉,就平息雪梨與墨爾本相爭首都爭議可說成功,但開發中部內陸似乎不見成效。

坎培拉的確也有購物中心,甚至設有首都賭場,但就是物價高昂,我還記得買份日式握壽司(4 貫),店員報價時我還聽錯,當場差點鬧笑話。以及計程車跳表也如同老虎機般快轉個不停,價位完全不親民。但由公務員與大學教授組成的首都消費圈早已習以為常。

此外,坎培拉城市雖美觀,但人口迄今才突破 40 萬,明顯沒有達到拉抬澳洲內陸的長遠構想。且坎培拉「首都」機場國際航線少之又少就算了,還屈居澳洲第 8。澳洲日時機場更出乎意料地有一堆航班取消,無論是出入境我都深感冷冷清清,地勤甚至悠閒到彼此聊天。

同時,澳洲當年遷都的政治考量,雖意在發展內陸,但也須承擔內陸發展的難題,如此次的澳洲大火竟致特區形勢緊張,特區似乎也無法自給自足,有賴雪梨、墨爾本等重鎮供應所需。

坎培拉機場。圖/高紹沖 攝影
坎培拉機場。圖/高紹沖 攝影

給台灣的遷都思考

台灣最近熱切倡議遷都,往往會提到平衡區域發展,本文無意評斷台灣遷都的都市計畫專業議題,只是對媒體常提及政府機關進駐後,公務員移居產生的消費力帶來的群聚效應,以及對想藉由公務員發展城市不甚苟同。

「首都減壓,國會先行」是目前妥協出的版本,但無論是遷都台中烏日、霧峰甚至是南投中興新村,若是僅將立法院遷至中部,總統府、其他四院尤其是行政院轄下滿滿的公務機關無一併到位,我真的認為反倒讓立法委員或行政首長於中、北部舟車勞頓,疲於奔命。

像目前設在高雄市的海洋委員會備詢時便不知須仰賴高鐵來回幾次,甚至還須先至北部海洋委員會下的海巡署借宿。

同時,本意在「逼迫」北部公務員南下移居,但只有立法院遷移,留下的政府機關不是給公務員直接調走機會。直言之,要遷就全盤皆遷,但在經濟發展遇到瓶頸的此刻,似乎有些悖於現實。

此外,台灣新都的地點除了面對氣候變遷的全球性議題外,地層結構的穩定也應在考慮之列。

總之,遷都的重點各國皆有不同,但新建一座城市,或是遷移大批政府機關、公務員及眷屬,以形成新的聚落,都茲事體大。

國際不乏遷都案例,但韓國世宗市反覆多年,未見起色,緬甸新都內比都處於百廢待興階段,印尼則是以 10 年來發展新都。遷都當然是政經發展的選項,但若要以首都平衡區域發展,就需要更多科學、人文的配套與考量,畢竟集思才能廣益。

※本文由換日線網站授權刊載,原標題為《 我在澳洲首都坎培拉,對遷都議題的思考》,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更多換日線文章

同是 2300 萬人口的臺灣與澳洲,為何有著「鬼島」與「天堂」的落差?

澳洲,並不是個「什麼都好的理想國」:社會角落的一些觀察

作者簡介:

高紹沖,長期關注北韓(朝鮮)資訊,曾分別自南北韓方進入板門店。於個人部落格不定期發表北韓文,電視節目「新聞挖挖哇」亦曾引用圖片及資訊。此外深愛蒙古與琉球,旅遊目標亦為「中國包圍網」,即走訪中國所有陸上鄰國,下一站是不丹。

______________

【Yahoo論壇】係網友、專家的意見交流平台,文章僅反映作者意見,不代表Yahoo奇摩立場 >>> 投稿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