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人與聖德太子

聖德太子曾作為日圓紙幣上的肖像,現在也通過歷史教科書為人們所熟知。今年2021年是聖德太子逝世1400週年,在據傳由聖德太子修建的法隆寺,將舉辦聖德太子1400年忌法事。此外,還將在奈良國立博物館和東京國立博物館舉辦「聖德太子與法隆寺」特別展。為什麼一千多年來聖德太子始終受到日本人的尊崇呢?甚至直到最近也屢屢成為話題,包括有人說聖德太子是虛構的人物。本文我們將探究這位對大家來說既熟悉又陌生的聖德太子的功績及其延續至今的魅力。

迷離撲朔的聖德太子真實形象

聖德太子是日本歷史上最著名的皇族政治家之一,也是一位文化人。他生於西元574年,以虛歲49歲之齡逝於西元622年。日本的歷史,是以遠東幾個島嶼為舞臺,由以日語為通用語言的人群主導發展而來的。所以,一千多年前出現的有名人物不乏其人。

但像聖德太子這樣,生卒年份明確,且有具體事蹟記載的名人卻很罕見。這大概是因為聖德太子死後不久就受到尊崇,留下了許多相關資料和傳記的結果。今年是聖德太子逝世1400週年,預計一直到明年與聖德太子有緣的寺院都將舉辦法事,除了淵源頗深的奈良、大阪,東京也計畫舉辦相關文物展。讓我們來再次回顧聖德太子究竟是一位什麼樣的人物。

儘管留下了各種各樣的文獻或文物,不過,像聖德太子這樣真實形象迷離撲朔的人物還真是少見。有跡象顯示,聖德太子不是在死後,而是在他晚年時期就已經備受尊崇。逝世之後,人們對他的尊崇更是進一步發展。人們在與聖德太子相關的傳記中加入各種傳奇要素,不久就被尊為觀音菩薩轉世,成為人們的信仰對象。

「聖德太子」這個名字本身,就是在這一神化的過程中出現的。從歷史學角度看,叫他「廄戶王」才準確。「聖德太子」的意思,就是「具備聖人之德的皇太子」,是他死後人們對他的尊稱。這一尊稱在他死後不到一百年之內就出現了,充分說明他從很早之前就被人們特別看待。

被理想化了的聖德太子

普通日本人對聖德太子的印象通常是這樣的——593年推古天皇即位,其外甥聖德太子被立為皇太子,當上了代為處理政務的「攝政」。601年,聖德太子在位於當時都城飛鳥的西北方一個叫斑鳩的地方營造了宮殿,4年後移居到這裡,並在緊鄰宮殿的西側建造了斑鳩寺(法隆寺)。

他還制定了以頭冠區別官員等級的冠位十二階制度,意圖根據才能選拔官員,並制定了「憲法十七條」,向朝廷官員宣揚以和為貴思想,推動奉行以天皇為中心的政治活動。此外,篤信佛教的聖德太子還為《勝鬘經》《法華經》作注並宣講,派出遣隋使,努力接納大陸文化。

晚年,他與當時的朝廷重臣蘇我馬子編撰日本歷史。聖德太子的政策引導日本從7世紀後半葉正式走向中央集權國家。不過,壯志未酬的他621年就去世了(據《日本書紀》《聖德太子傳曆》等)。

這種標準式的聖德太子生平,是根據他死後100年左右完成的《日本書紀》和較早的聖德太子傳記形成的。但其中有不少經過理想化加工的內容,難以直接採信。有很多歷史研究人員早就指出了這一點,也對所謂聖德太子事蹟進行了大量考證。

確實,有些傳統上認為出自聖德太子之手的政策,比如前面提到的制定冠位十二階制,舊有史料上完全沒有記載與聖德太子有關。遣隋使的派遣也是如此。即便是明確記載為聖德太子親自制定的「憲法十七條」,其正文中的表述和主題有些也與當時實際情況並不相符,無法不令人生疑。雖然一般認為聖德太子當上了皇太子,但事實上皇太子這個名位,直到7世紀末期才正式確立為制度,「攝政」這個職位的出現就更晚了。

刻在法隆寺釋迦三尊像背光上的銘文

不過,撇開皇太子與攝政的問題不論,這種考證工作得到的結果也只能是存疑,拿不出明確的證據。為了不陷入莫衷一是的扯皮,就需要有無可辯駁的事實。對於1400年前發生的事情,原本似乎不太可能確切地證實。但我注意到,在關於聖德太子的眾多資料中,正好有一些是可以證實的。那就是刻在法隆寺金堂本尊釋迦三尊像背光上的銘文。

該銘文位於銅鍍金佛像背光的背面,一共196個漢字,以行數跟每行字數相等的方式成文。根據銘文可知,這尊佛像是為621年及次年相繼死去的聖德太子之母及太子夫婦祈願而建造。聖德太子的忌日是622年2月22日,銘文中太子被尊稱為「法皇」這一點尤其引人注目。當然,這尊佛像和銘文自古以來就很有名,有人選擇直接相信,也有人認為銘文是後來刻上去的,長期以來兩派一直對立。

從這個意義上來講,這也不算什麼新資料,但如果仔細研究銘文的雕刻方法,就能發現一個新的事實。銘文一共14行,每行14個字,呈正方形,位於背光的背面。和周圍相比,該部位處理得很平整,形成一塊比銘文整體大一圈的正方形空間。也就是說,當時人們在製作佛像背光的時候,就預留了銘文的這塊位置。而且,在這塊空間上還能看到鍍金時附著的點點金箔。這些事實表明,這個銘文與佛像是同時製作的。如果僅是反復探究銘文的內容,是很難完全消除後人偽作嫌疑的。但如上所述,物件本身起到了決定性證明作用。

從釋迦三尊背光銘文中,我們得到的最重要的事實是,聖德太子這個人物在去世的時候被稱為「法皇」。「法皇」在其他文獻中多寫成「法王」,是常用於聖德太子的尊稱。7世紀時期,「皇」和「王」都念作「kimi」或「miko」,在使用中完全相同。「法皇」這個稱號,毫無疑問是指佛法造詣頗深的皇子。關於聖德太子,傳說他為多部佛典作注並宣講,創建了多家寺院。但這些說法可信度有多高,很多人是持懷疑態度的。

雖然不能因為銘文中有「法皇」就證明傳說是真的,但毫無疑問聖德太子是一位對佛教有著超乎尋常的知識儲備和理解的知識份子。將這件事與現在認為是聖德太子著作、以草稿形式流傳下來的《法華義疏》的內容及其文物特徵結合起來分析,聖德太子的真實形象就呼之欲出了。備受質疑的「憲法十七條」中,在要求謹遵天皇令旨的內容之前,也寫有鼓勵信仰佛教的條文。所以大致可以認定它就是聖德太子制定的。詳細內容請參考拙著《尋找聖德太子的真相》(岩波青少年新書,2017年)。

努力推動實現文明社會的知識份子形象

在此,一定要先說明的是,聖德太子對於飛鳥時代古代日本的文明開化產生了重大影響。聖德太子所處的時代,是一個佛教的影響遠超普通人想像的時代,使用表示佛教昌盛意思的「法興」作為年號就是其典型體現,雖然這段時期不長。聖德太子是一位虔誠的佛教徒,儘管他本身沒有出家,但作為一名皇族政治家,他是希望佛教紮根於日本社會的。

聖德太子從眾多佛典中挑選出來宣講、作注的,除了佛學經典《法華經》之外,還有以俗家弟子或女性王族為主角的《維摩經》和《勝鬘經》。聖德太子特意從大陸文化中選擇佛教加以推廣,大概是想以此來整合豪族間爭鬥不止的國家,推動社會走向文明。研究遺留下來的史料,很難說聖德太子曾經活躍在當時日本政治的第一線。但在推古天皇和蘇我馬子的背後,我們可以看到他作為一個為實現這些政策而竭盡全力的知識份子形象。

最後,聖德太子的相貌如何?中老年日本人熟悉的日圓紙幣上的聖德太子頭像,其原型畫也只是奈良時期普通貴族的形象,並非真實畫像。人們關注的是前面提到的法隆寺金堂釋迦三尊中的釋迦如來。這尊雕像是按照聖德太子等身大製作的。當然,面貌已經佛像化了,但從佛像臉上或許可以體會聖德太子的相貌。順便提一下,根據佛像推算出的聖德太子身高為165cm,這在當時已經算是高個子了。

東野治之 [作者簡介]

奈良大學、大阪大學名譽教授,東京國立博物館客座研究員。1946年出生於兵庫縣。大阪市立大學研究所文學研究科畢業,東京大學文學博士。專業研究領域為日本古代史與史料學。曾任奈良國立文物研究所研究員、大阪大學文學系教授、奈良大學文學系教授。日本學士院會員,「文化功勞者」稱號獲得者,曾獲日本政府紫綬褒章、瑞寶重光章。著作有《日本古代金石文研究》(岩波書店)、《遣唐使》(岩波新書)、《大和古寺研究》(塙書房)、《上宮聖德法王帝說》(岩波文庫)、《尋找聖德太子的真相》(岩波青少年新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