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藉歐盟突破中美夾擊 警告川普

日本和歐盟周三終於就簽署自由貿易協定(FTA)達成協議,將簽署全球規模最大的自貿協定,各方矚目。安倍首相近來諸事不順,這個貿易協定簽署,無疑是一顆定心丸,為他的沉悶內閣注入些許朝氣和希望。同時,安倍也寄望它能帶來成長,讓日本經濟突破中國和美國夾擊,並部分彌補川普廢除跨太平洋夥伴協議(TPP)的負面影響。

日本和歐盟從2013年3月展開自由貿易協定談判,歷經四年18個回合,終於開花結果,得來不易。這個由全球東西方兩大經濟勢力簽署的貿易協定,經濟總規模達20兆美元,雙方GDP合計占全球28.4%,貿易總量占全球36.8%。從GDP總量看,僅次於TPP的38%及RCEP的29.4%,而略大於北美自由貿易區(NAFTA)的26%,是繼北美自由貿易協定以來,全球規模最大的貿易協定。

由於雙方商品將幾乎完全互相免除關稅,服務市場基本上相互開放,會對美、中兩大經濟體產生貿易排擠效果,對兩大國產生壓力。中美後續貿易政策是否因此出現變化,值得留意。

這個貿易協定,將讓兩個經濟體互相進入對方關鍵產業部門,包括汽車、機械、藥品、光學和醫療器材、化學品和農產品。例如日本要求歐盟撤除對其高達10%的汽車關稅;歐盟則要求日本撤除對其進口食品高關稅,如牛肉和乳酪的40%關稅、巧克力30%關稅、葡萄酒15%、罐裝番茄9%,以及非關稅障礙(如繁瑣耗時的水果分類和進口同意審查),預期歐盟食品在協議生效後,對日本出口將增加180%。

在川普政府主導全球貿易角色退卻,而中國仍無力引領全球之際,日歐雙方想藉由協定,引領全球建立高品質的貿易規則、維護彼此共享的標準和價值(包括環境保護、處理氣候變遷、確保能源供給),保障區域穩定,並向全球,特別是美國,展現其推動自由貿易的決心,宣示合作才能解決全球的貿易挑戰,而非保護主義。

日歐協議受影響最大的應是美國。譬如,未來美國出口日本的汽車須和歐洲車競爭,後者卻免稅;而美國賣歐洲的汽車也要和日本車競爭,後者也免稅。其他產品也一樣,美國商品銷往日本或歐洲都將面臨關稅,對美國出口不利,這也是對川普反自由化的一項警告。

日本近年經濟表現不佳,1999年至2008的十年平均成長僅1%,2009年和2011年都是負成長。安倍在2012年回鍋出任首相後,到2016年的五年,平均成長率只有1.2%;和美國同期間的2.1%、中國同期間的7.3%相比,都遜色多多。安倍上任後,如火如荼推動「安倍經濟學」,想靠較高通膨率來帶動投資,五年下來平均通膨率也只有0.6%,無法對經濟注入有效誘因。

日前東京都議會日前選舉,由東京都知事小池百合子帶領,和安倍的自民黨競爭「都民第一會」,結果拿下過半席次,讓自民黨遭遇近年來最大慘敗,大挫安倍的聲望。由於個人遭遇「森友門」(賤賣國土給友人的森友學園設校)的負面消息、強行通過爭議性大、有濫權疑慮的「反恐法案」,安倍內閣支持度上月跌落至49%,不滿意度升高到43%。加上此次東京都選舉失利,安倍內閣的聲望岌岌可危,面臨極大改組壓力。日歐自由貿易協定簽署,能否為內閣的聲望帶來「止跌回升」,值得關注。

日本近年經濟實力相對弱化,國際上也因中國崛起而受壓制,日本人心中難免不平衡。日前宣布與非洲開發銀行等機構合作,將設立60億美元的合作基金,協助非洲興建基礎設施,落實日本、印度合作的「亞非成長走廊」。

這項看來是和中國「一帶一路」互別苗頭的方案,雖然可對中國在亞非的影響力產生局部平衡效果,但規模難以和中國相比(日非合作基金60億美元,「亞投行」1000億美元,「絲路基金」400億美元),未來亞非洲「日本下,中國上」的趨勢難以改變。而美國經濟則持續以高於日本1%的成長率壓制日本,日本的國際影響力日益下滑,已成定局。

五年前,歐盟評估日歐貿易協定效果,對日本只有0.7%的生產力提升,對歐盟則有0.8~1.9%。數據顯示,日本若無法藉這個自貿協定帶來創新、擴大經濟效果,就難以靠此協定突破中美競爭和夾擊;如此,安倍的首相之位,恐怕即將面臨小池的強烈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