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喘、水腫 心衰竭警訊

記者陳柏翰/台北報導
一名 30歲男子突然發喘、咳嗽、腳腫等,以為是小感冒而自行買成藥吃,但過了 2週仍未改善;直到有次半夜因呼吸急迫、無法躺平緊急送醫,檢查才知道是心臟衰竭合併肺積水所致。
基隆長庚醫院心臟內科主治醫師、中華民國心臟學會副秘書長楊甯貽說,高血壓、高血糖與高血脂、心臟病史、肥胖及老年是心臟衰竭的高風險因子,這些慢性病若未穩定控制,不僅可能引發心臟衰竭;一旦確診心衰,且曾經心律不整、心臟射出分率低或肥厚性心肌病變、家有猝死病史等,引發猝死機率更高。
楊甯貽解釋,心臟衰竭共分 4個階段,第 2階段心臟雖開始出現構造外觀異常,如左心室肥大、收縮力減弱、瓣膜性疾病等,卻沒有臨床症狀;直到出現呼吸困難、易喘、疲勞、水腫、食慾下降或體重增加等,已進入第 3階段,急性發作可能隨之而來。
台大醫院心臟內科主任、中華民國心臟學會理事長林俊立表示,根據健保署統計,全台每年約有 2萬 2千人因嚴重心衰竭住院。目前因心衰竭持續接受治療的患者達 20萬人。 20%心衰竭患者會在 1年內死亡、 25%發病 1個月內會再度住院、 5年死亡率將近一半。
林俊立指出,心臟因某些原因受損導致力量或彈性不夠,就稱做衰竭或心臟無力;心臟無法將含氧血液輸送到全身,患者走幾步路就感到喘,且有疲累、腹脹、水腫等症狀。因合併腎功能變差、尿量變少,容易急速惡化與猝死。
危險因子除了三高、過度肥胖、心臟病史等外,心臟衰竭會隨年齡增加更容易發生。林俊立說, 30∼ 50歲青壯年病患容易誤以為是工作忙碌所致,多數會延誤治療,經常喘到很厲害、甚至昏倒送醫才會確認發現。
楊甯貽提醒,高風險族群應定期回診追蹤。一般民眾家中可準備血壓計每天測量,維持正常血壓與心跳,並注意體重變化,若 3天內增加 2公斤就可能是心臟衰竭導致不正常積水。另外,每年可至醫院做 1次 X光片、心臟超音波等相關健康檢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