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國團隊將AI與藝術結合 作品諷刺社會過度消費現象

從壽司到濃湯,到處都出現同一張亞裔老太太的臉,這段以人工智慧創作的影片,是來自新加坡的創作團隊「和藹可親的阿姨」,投稿參加首屆數位藝術獎的作品,標題名為《2024年的日常生活》。

作者藉著不斷大量重複出現的同一張臉,來諷刺現代社會過度的消費,最終製造了大量的垃圾,摧毀了自己的生活環境。影片後半段,老太太面對大量廢棄物,從起初的無奈,最終起而行投身淨灘等環保活動。

英國藝術家/策展人艾略達納表示,「這不只是漂亮的藝術,而是要釋放出強力的訊息,讓世世代代的人更了解這個世界,更了解人與人之間的互動。簡單來講的話就是,了解人工智慧如何改善、或至少協助我們更了解大自然。」

參展並獲獎的藝術家指出,過去的藝術創作受限於科技,偏重在靜態的繪畫或攝影、雕塑,但有了數位科技,一切都不一樣了。

克羅埃西亞新媒體藝術家瑪雅佩特里奇說:「也許有人會把自然景象畫出來,但當中不會有大自然本身的感覺,而新媒體藝術可以嘗試做到這一點。」

來自克羅埃西亞、現年44歲的馬雅·佩特里奇指出,自己身為母親,女兒才準備上幼稚園,她希望在新媒體的藝術創作中,喚醒人們用心留給下一代更好的環境。

克羅埃西亞新媒體藝術家瑪雅佩特里奇表示,「我們連結了霍赫雨林的氣溫資料,以量身打造的軟體,連接了奧林匹克半島的6個偵測器,就圍繞著霍赫雨林,隨時傳來即時的氣溫資料,一旦氣溫高於過去20年的平均值,就會有紅色的條紋出現在此。」

馬雅·佩特里奇獲頒最佳創意獎,而2位來自美國,旅居歐洲的舞蹈家,她們組成了名為「操作員」的雙人團體,大量運用影像捕捉和人工智慧運算,綜合靜態圖片和動態影像,獲得最佳實驗獎。

旅歐美國舞蹈家安妮雅凱瑟琳說道,「舞蹈是一種具象、要動到內臟並且去感受的藝術形式。它似乎違反很多人的直覺,要去想像和人類溫暖的身體有何關聯,想像它如何和科技、編碼,這些一般人覺得冷冰冰的東西,跟相反的溫暖人體如何結合。所以有時要藉著每一個動作,去解釋為何需要這塊骨頭做這動作,去說明需要這塊骨頭、需要那塊骨頭。」

策展單位表示,數位科技不僅成為重要的藝術創作工具,也成為促使藝術家們改變思考模式、拓展創作領域的動力。

更多公視新聞網報導
英國藝術家展出固態光線藝術 參觀者可與展品融入互動
科文双融與江賢二合作 轉譯傳統創作成數位沉浸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