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期肝癌,治療新突破

本文摘自《常春月刊》第444

 

文/徐文媛

 

晚期肝癌第一線標靶藥物過去長達10年間僅有一種選擇,直到20188月美國FDA核准新一代一線標靶藥物上巿,台灣亦於同年11月核准,今年1月起開始健保給付,晚期肝癌治療有了新進展,患者不必再擔心高額的藥費,更能勇敢抗癌!

 

新一代一線標靶藥物,晚期肝癌新選擇

台灣肝癌醫學會理事長、林口長庚醫院胃腸肝膽科系教授級主治醫師林錫銘表示,目前臨床藥物多元,但無法事前預測個別肝癌病人對哪一種藥物治療的反應最好;同時,治療過程中也常出現療效逐漸下降、產生抗藥性的問題。因此,嘗試換用不同藥物是臨床常見狀況,而隨著更多經科學實證有效的新藥問巿,患者用藥的選擇越多,妥善控制病情、恢復正常生活、延長生命的機會也更大。

 

根據跨國多中心、954人的第三期臨床試驗顯示,和傳統一線標靶藥物相較,新一代一線標靶藥物的無惡化存活期(PFSProgression-free Survival,是指癌症從開始治療到疾病惡化或死亡的時間)延長2倍,腫瘤客觀反應率(ORRobjectiveresponse rate,腫瘤縮小30%以上的比率)提高3倍,且手足症候群等不良反應的比例也大幅降低。

 

正向思考積極治療,助癌友爭取生機

在台灣,肝癌已超過十年位居癌症死因第二位,而統計顯示,男性患者比例較高,且大多發生在50歲左右,正是家庭的經濟支柱。林錫銘鼓勵患者要努力「保持正向思考,樂觀接受正規藥物治療,不要輕易放棄一線生機。」

 

70歲的鄧伯伯正是林錫銘口中的病友典範。在東部務農的鄧伯伯每年定期健檢,2016年發現肝指數異常,治療、追蹤半年多AFPalpha-fetoprotein,即甲型胎兒蛋白,數值偏高可能與肝腫瘤有關)仍異常升高,輾轉來到北部求醫,才由林錫銘確診肝癌,當時腫瘤已超過7公分大。

 

「我記得是324日門診,27日就安排住院、30日手術。」鄧伯伯十分感謝林錫銘醫師迅速轉介外科手術,但術後AFP指數還是偏高,再進行栓塞,並陸續接受傳統標靶藥物及兩種免疫藥物治療。

 

鄧伯伯服用傳統標靶藥物治療時,雖然初期AFP指數下降,但隨之而來的手足症候群副作用令他難以忍受,皮膚外用藥的幫助也很有限,每天都要忍受手腳一層層脫皮,痛到沒辦法穿鞋、走路的痛苦。停藥改用免疫治療後,鄧伯伯的手腳皮膚才終於恢復正常,可是只有半年,AFP指數又再度升高。

 

因為副作用及療效不理想,鄧伯伯陸續換用3種藥物,經醫師建議嘗試新一代一線標靶藥物後,服用2AFP指數即明顯下降,持續用藥已超過半年仍能有效控制,沒有發生副作用困擾,精神也更好,體重還比手術後增加了10公斤,又能快樂下田工作。

 

鄧伯伯的樂觀積極,沒有因為嚴重副作用、病情控制不理想而灰心,終能在新一代一線標靶藥物的幫助下,使病情獲得穩定控制,找回正常生活。「即使晚期肝癌,還是有很多治療選擇。」林錫銘鼓勵癌友,即使短期內沒有單一種藥物能長期有效,但會有越來越多藥物可以選擇,未來也能像高血壓等慢性病一樣長期控制。

 

早期肝癌無症狀,危險群應定期追蹤

台灣自推動B肝疫苗接種政策之後,肝癌死亡率雖已漸趨緩,但位居國人癌症死因排行第二已超過10年。

 

林錫銘表示,國人每年肝癌新診斷人數約1萬人,其中近30%的患者,初診即為晚期肝癌,「因為少有早期症狀,包括胎兒蛋白也有近13的患者不會上升。」

 

林錫銘強調,肝炎帶原、慢性肝炎、肝硬化、脂肪肝……等高危險群,務必要定期追蹤,包括抽血和超音波檢查,必要時,需透過電腦斷層或核磁共振檢查,以排除肝腫瘤疑慮。

延伸閱讀:

小酌幾杯無傷大雅? 別僥倖!肝病三部曲就從這裡開始

脂肪肝積越多 肝癌、心血管疾病跟著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