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期肺癌治療新趨勢!善用生物相似藥減輕病人負擔、接軌國際治療趨勢

癌症治療日新月異,尤其在肺癌領域用藥隨著醫療的進步下,選擇又變得更多,礙於患者看診時間有限,醫師難以在短時間內詳細說明所有藥物知識、效用及副作用。

肺癌領域鑽研多年的楊宗穎醫師分享:「癌症治療需要建立在與醫師的信任之上,它的複雜度、專業度比較高。」近年像是抗血管新生劑、生物相似藥、免疫藥物成了新的治療趨勢。民眾對於生物相似藥較陌生,難免在有效性、安全性有疑慮,其實只要治療前醫病雙方透過良好的討論,共同擬定治療方針,便能找出最適合的方式。

檢視文章

晚期肺癌有哪些治療策略?

過去總認為,癌症到越晚期治療方法越少,到底晚期肺癌患者有哪些治療方式?台中榮總胸腔內科楊宗穎主任指出,肺癌患者除了少部分早期發現有機會開刀,多數發現時已是晚期,治療以全身性(靜脈注射或口服藥)為主,近年來標靶治療成為主流,但必須檢測有無對應基因,非人人能使用。

在無標靶藥可用的情況下,若是生物標記 PD-L1 表現量高,可考慮免疫治療,健保也有給付。若不適用標靶藥物或免疫治療,還是要考慮傳統化學治療,雖然副作用相對較大,對體力較佳的病人,整體好處遠大於壞處。

藥物副作用不只在生理層面!藥師:心理產生「財務毒性」

除了藥物引起生理副作用反應外,和信醫院藥劑科副主任姜紹青提到也可能對心理出現影響,醫界有個新概念「財務毒性」(Financial toxicity ),來自患者因治療用藥費高昂,造成心理負擔,「即便患者剛開始還有能力負擔,但長期造成個人、家庭龐大的經濟壓力,當患者無法負擔時,往往選擇不再用藥,更可能導致疾病復發。」

臨床上許多新興藥物讓患者第四期的整體存活率提升,但因為健保給付的限制,藥品自費價格昂貴,並非一般小家庭負擔得起,因此國外治療趨勢越來越傾向「生物相似藥」,治療效果相當,費用卻可減少 20%-25%。

晚期肺癌治療也有「生物相似藥」!減輕負擔增加可近性

肺癌治療上 2021 年通過第一個抗血管新生的生物相似藥,楊宗穎說:「如果晚期病友要自費負擔,可以考慮使用生物相似藥,效果和所謂的原廠藥相當,且都為知名藥廠製造,有一定品質保障,重要的是能減輕經濟負擔。」

尤其抗血管新生藥在肺癌領域用途廣泛,不僅幫助其他藥物較容易進到癌細胞,也讓癌細胞較不容易從新生血管轉移至其他器官,且能與化療、標靶藥物、甚至免疫治療一併使用,除了增加治療效果,也能延長藥物有效期間。

在健保給付有限制的情況下,有一定比例的肺癌病人需要自費醫療,姜紹青分析:「當原廠藥和生物相似藥都是自費時,由於生物相似藥價錢相對低,病人選用的機率就會提高。」如此也能達到病人、醫院、政府三贏的局面。

破解生物「相似」藥迷思 與「學名藥」更是不同

但為什麼生物相似藥無法普遍被接受呢?主因是患者聽到「相似」兩個字時,便認為不是原廠藥而產生許多疑慮。姜紹青解釋,藥品雖然是「相似」,但藥物結構上僅有極微小的差異,也就是兩者是極高度相似,卻不影響療效。

至於什麼樣的高度相似程度才算通過?姜紹青舉例就像在喝糖水一樣,當同時喝了1% 和 1.01% 兩個濃度差異小的糖水,即使再敏感的人,也難以分辨甜度差異,「化學物質本身結構的些微差異,例如受體結合的能力略有差別,但這是無意義的差異,不至於影響整體治療效果,可以達到跟原廠藥相等療效、安全與品質。」

另外,民眾也常把「生物相似藥」跟「學名藥」混為一談,其實兩者的原理到製程都不一樣。「學名藥是小分子藥品,透過化學合成就可以製作出來;生物相似藥是大分子蛋白質藥,生產技術較困難,必須用活細胞來製造,正因為是活細胞,連原廠藥每批生產出來也非一模一樣。」姜紹青解釋。

但原廠藥本來也存在有「些微差異」的現象,姜紹青舉例,有一款乳癌生物藥在歐盟上市十幾年,就紀錄到有 52 次製程較大的變動,這時就需要確認藥品相似程度是否影響安全療效。所以,事實上每一批原廠藥也都像是在生產自己的生物相似藥,民眾不必是否為原廠藥而揪結。

健保從三大策略推動生物相似藥

該款血管新生抑制劑的生物相似藥雖然去年才正式開始使用,至今楊宗穎醫師收治個案中約有 30 名已使用,患者回饋均認為與原本使用的原廠藥物並無差異,不論是劑量、給藥途徑、給藥頻率都與原廠藥完全一樣,楊宗穎認為:「藥物本身副作用沒那麼大,患者感受不深,許多國外已經做臨床實驗在效果、副作用上沒有差異,台灣以經濟考量勢必會推行生物相似藥。」

若是以站在健保的角度來思考,當生物相似藥使用率越高,健保藥品支出費用越少,若市占比達 100% 時,健保可節省金額約為 18.1 億。健保署醫審及藥材組副組長張惠萍指出:「如果單價較低可以照顧更多的病人,增加民眾的可近性,目前健保收載了 11 個成分、30 個生物相似藥的品項。」未來將以免除事前審查、放寬使用期限及擴增給付規定為未來的新走向。

隨著醫療進步,生物相似藥將是未來重要的用藥策略之一,畢竟在漫長的抗癌之路,每多一項治療藥物,對於患者都是一個希望,楊宗穎提醒:「幾乎沒有藥物不具抗藥性,就算再有效,有天還是會出現抗藥性。」因此患者一開始對於藥物要有正確的認知,別誤認藥物可以一勞永逸。

此外,許多癌症藥用相對複雜,姜紹青提醒:「有的藥需要空腹吃,有的藥要隨餐吃,有的藥吃完不能吃水果。」面對治療用藥就是癌友們必須面對的一大課題,更需要醫師、藥師、與病友共同一起努力。

文/王芊淩、編輯/賴以玲、圖/何宜庭



更多Heho健康網文章

肺癌成新國病 各期數治療成效大不同!專家:早期發現術後存活率逾 9 成

確診肺癌有什麼治療選擇?台大醫師一張表判別:先分種類、再分期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