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期食道癌有新解方

食道癌早期症狀大多不明顯,常會被輕忽,等到出現長期吞嚥困難,伴隨聲音沙啞時才就醫,通常都已經晚期時候。林口長庚醫院腫瘤科助理教授級主治醫師侯明模表示,食道癌治療主要以手術切除為主,但會嚴重影響病患的生活品質,而傳統放療及化療亦為治療選項之一,來改善病患吞嚥功能及維持生活品質,但食道癌完全治癒仍低,而最新的資料顯示「癌症免疫藥物療法」對食道癌具有治療上的益處,為食道癌患者開闢出一條新的道路。

根據衛生福利部統計,國人十大癌症中,食道癌盛行率排名第十。食道癌的危險因子包含抽菸飲酒、愛吃刺激性、喝熱湯者,長期腐蝕食道的情況下,就會升高罹患食道癌風險。

臺北榮民總醫院腫瘤醫學部腫瘤免疫治療中心主任陳明晃表示,食道癌細胞型態主要有兩種,台灣人常見的食道癌腫瘤和歐美的型態不太一樣,國人腫瘤型態是屬於「鱗狀上皮細胞癌」,而歐美地區盛行的則是「腺癌」。由於全球在鱗狀上皮細胞癌的研究資源相對偏少,導致治療食道鱗狀上皮細胞癌的醫療進展相對遲緩。

侯明模醫師說明,目前對於食道癌治療方式,會依據腫瘤侵犯的深度、周邊淋巴結侵犯的數目、遠端器官是否轉移等,可分為零到四期。針對零到一期,可以透過內視鏡刮除方式處理。第一到第二期,手術開刀則是治療首選,為根治性切除腫瘤。若是第三期患者,就一定要用放、化療,再加上開刀切除。而第四期患者,合併其他器官的癌轉移,就會以化學治療為主,而癌症免疫藥物療法也因為新的證據顯示,可作為治療選項之一。

陳主任表示,雖然全身性藥物療法為晚期食道癌標準治療,但在不同的病情下使用的武器也不同,而癌症免疫藥物療法作用機轉,與以往傳統治療不同,是經由喚醒免疫細胞來攻擊癌細胞而非直接作用於癌細胞,有望解決復發後化療或轉移患者的瓶頸。根據研究報告顯示,使用癌症免疫藥物可有效提升患者整體存活期,治療一年後甚至比標準化療多出約一成的整體存活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