晶片製造「不適合太多爭辯」 台積電前研發處長:亞洲因儒家文化享優勢

晶片製造「不適合太多爭辯」 台積電前研發處長:亞洲因儒家文化享優勢
晶片製造「不適合太多爭辯」 台積電前研發處長:亞洲因儒家文化享優勢


曾任台積電研發處長的台灣大學客座教授楊光磊受訪表示,任何國家想打造自己的半導體供應鏈,人才都是最關鍵的要素。根據他數十年的業界觀察,東亞「儒家文化」最適合當代半導體製造業,「台灣和南韓的工作文化,最適合發展半導體製造」。

目前擔任台大重點科技研究學院客座教授的楊光磊向《日經亞洲》表示,半導體製造最困難之處在於「有超過1500個生產步驟」,「每一步都需要高度精準測量,需要人的智慧、經驗和知識,才能做好」。

楊光磊在半導體業深耕數十年,曾任職於美國惠普(HP)、格羅方德(GlobalFoundries)和台積電,也曾任中國半導體龍頭中芯國際(SMIC)獨立董事,之後成為美商英特爾(Intel)的晶片製造顧問。

他表示,晶片的製造流程大多必須由高度精準、訓練有素的人才來執行,要「嚴守規則和標準作業程序」,才能把晶片做好,「不適合出現太多爭辯」。

訓練紮實、願意聽令、願意加班

因此他認為,台灣和南韓的工作文化最適合發展半導體製造,「要有一群受過紮實工程訓練的專業人員,還願意遵守命令、願意加班」。

報導稱,儒家文化強調尊重前輩、尊重經驗豐富的導師,也重視維護傳統、注重社會和諧與集體主義,認為眾人的福祉重於個人利益。

楊光磊表示,日本的工作文化也類似,有助於重建晶片產業。相形之下,西方文化價值著重創意、創新和獨立思考,這些則是打造新興產業時的必要能力。

楊光磊表示,美國1980年代的半導體製造業領先全球,但幾十年來製造業思維已有所轉變,若要奪回優勢,「需要很長時間才能建立有利於半導體製造的思維」。

他表示,美國若想恢復晶片製造的優勢,必須在某種程度上像1980年代一樣,涵容亞洲文化並接受有專業技術的移民。

不過,文化並非唯一要素。美國高階科技人才對於半導體產業興趣缺缺,部分原因是還有其他高薪的科技業工作。

中國半導體界人才流動快 缺乏紮實根基

楊光磊表示,極缺半導體人才的中國也須應對同樣的問題,許多頂尖大學畢業生不願加入半導體產業,寧可加入金融和網路產業。

報導指出,全球第一代半導體人才是1970至80年代在美國培育,這些工程師在美國及新加坡、台灣等亞洲經濟體的半導體產業發展中扮演要角。

楊光磊指出,中國缺乏全球第一代晶片人才,之後也沒有好的智庫或企業來引導並支持產業發展,「中國早期完全仰賴在台灣成長(然後在美受教育)的人來建立自己的晶片產業」,例如中芯國際創辦人張汝京,以及後來的執行長邱慈雲和王寧國。

楊光磊並指出,中國的另一個問題是人員經常流動和升遷,「年輕人在半導體廠只工作一兩年後,還沒接受適當訓練就轉換職位,因為中國每年新建那麼多晶圓廠。這導致人才環境缺乏紮實根基」。

更多太報報導
秦剛究竟為何被消失?CIA前中國分析師:應該涉及間諜案
囤貨4萬個輝達晶片 中國商湯創辦人:正快速趕上美國AI發展
涉嫌向華為洩露核心技術 SK海力士中國籍前員工被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