曠視科技的正反面

編者按: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牛刀財經」(ID:niudaocaijing),作者 吳大郎,36氪經授權發佈。

到2021年,AI獨角獸公司曠視科技就10歲了。

對於這家「獨角獸」公司來說,這是一個微妙的節點。有投資人評估,曠視科技的估值已經達到60億美元,但這家公司從去年8月開始的IPO之旅並不順利。

實際上,對於曠視具體的上市時間表,曠視聯合創始人兼CEO印奇在4月份接受《中國企業家》採訪時稱:「我對上市其實沒有那麼在意,有很多永遠都沒有上市的企業也非常優秀,曠視當時提出上市的想法,更多還是把企業管理和企業品牌上升到下一個階段的訴求。」

按照公司CEO的意思,似乎對上市推進並不急於求成。但國際投資者居多的曠視對上市到底急不急,恐怕只有自己知道了。

IPO一路坎坷

人們不禁納悶,一家質地優良的「獨角獸」企業,創始人背景光鮮,有大佬加持,資本看好,為何上市之路一波三折?

外界的猜測曠視IPO一再擱置的原因主要集中在兩個方面:一是被美國列入實體清單,二是曠視科技業務結構不夠滿足現實市場的預期。

但曠視作為以算法為壁壘的公司,被美國卡脖子的可能很低。而且據港交所總裁所言,實體清單與港交所沒有任何關係,港交所只會按自己的規則來審批上市。

只要是通過了,就可以來港上市,即使有人反對,也依舊會上市。所以被劃入實體清單,並不會成為曠視IPO被拒的理由。

而隨著時間線不斷後移,留給AI創業公司的時間其實並不多。究其原因,根據曠視創始人印奇所言,AI產業走到下半場,就會越來越硬件化,技術的可落地性也會逐漸增加,這兩項是AI公司前進路上不得不背負的「兩座大山」。

從國際諮詢公司Gartner發佈的2019年人工智能技術成熟曲線來看,人工智能分為五個關鍵階段:技術觸發期、期望膨脹期、幻覺破滅谷底期、啟蒙爬升期和高原期。而目前的人工智能,印奇則認為是處在幻覺破滅谷底期,即「死亡谷」。

如果浮在天上的技術不能帶來真正的落地價值,就算是再「獨角獸」的AI創業公司,也只能埋頭苦幹政企生意和安防領域,最終泯然眾人。曾經的「AI」概念,倒不如說更像是一個噱頭。

從AI概念興起至今的4年裡,產業歷經從熱捧到「退燒」之後的正常商業邏輯。而AI產業自帶的高研發投入和回報週期較長的特點,也讓其盈利能力存疑。但出於對團隊和賽道的肯定,投資人們還是通過各種渠道擠進AI公司,有些公司的融資總額早已超過了一些上市公司的市值。

而在如今這個時點,歷經數輪大額融資,一級市場已經很難承擔這個體量的公司,投資人亟待退出,曠視的IPO也變得迫在眉睫。

股東紛紛離場

截至目前,曠視科技已經完成了9輪融資,總計融資金額達到13.5億美元,折合近100億。其中,螞蟻金服通過過全資子公司API Investment持股比例為15.08%,是第一大機構股東,淘寶中國持股比例為14.33%,據此計算,阿里系在曠視的股權佔比已達29.41%。

值得注意的,2017和2018年,曠視與阿里系在個人物聯網解決方案業務中,關聯交易分別達到為2064萬和2616萬。這一關聯交易比例佔曠視2017年和2018年個人物聯網解決方案(SaaS)即基於雲端人臉識別解決方案的營收14.8%和15%。

有分析指出,尚不得知這是不是曠視科技主動選擇的結果,但上市後,曠視對阿里的依賴應該會進一步減少,因為「四小龍」中的商湯和依圖也同屬阿里系,在關聯交易同比大幅減少的情況下,阿里與曠視的關係將存在諸多不確定因素。

另外,2019年5月8日,完成D輪7.5億美元融資後,曠視隨即被曝眾股東集體退出。

企查查顯示,2019年5月16日,曠視科技投資方中聯想、創新工場、螞蟻金服旗下公司北京納遠明志信息技術徵詢有限公司、天津遐想之星創業投資有限公司、北京貝眉鴻科技有限公司、上海雲鑫投資經管有限公司退出;韓歆毅、李開復、唐文斌、王明耀、楊沐退出公司董事席位,林鶯退出公司監事席位。

變更後,公司投資人僅剩三位創始人,印奇、唐文斌、楊沐分別持股75%、12.5%、12.5%。似乎,久久未見規模性盈利的投資方們,已經沒有耐心等待公司上市,而是選擇提前下車?

另外,去年11月11日,曠視科技的全資子公司青島曠視科技有限公司也發生多項變更,曠視科技聯合創始人兼CTO唐文斌退出法定代表人、執行董事兼經理等職位,由劉建接任。

根據媒體報導和相關人士推測,曠視背後眾資本的集體撤離可能是為在香港上市舉行VIE拆分,但更大可能是因公司涉嫌採購營收數據,被投資方們識破才招致紛紛退出。

此前,相關媒體接到業內人士爆料,稱人工智能領域有獨角獸企業涉嫌購買營收數據,被投資方看破導致股東集體退出。聯繫曠視2019年5月份的企業信息變更,這一猜測便將矛頭直指曠視。

有業內人士表示,曠視在與手機企業的SDK合作中,營收非常有限,甚至免費使用的情況時有發生;而智能安防,曠視的主流營收收入很高,但利潤率偏低;互聯網金融方面,支付寶與微信支付顯然是兩股惹眼的力量,但基於背後的阿里,曠視拿到微信訂單的可能性基本沒有。而金融業中實體銀行的AI項目,更是多半被「國家隊員」雲從收入囊中。

業內人的說法從側面也佐證這個爆料的真實性:「曠視科技很多的訂單真實情況什麼樣呢?像是價值50萬的訂單,預付5萬、10萬,設備就可以拿走,用這種方法可以短時間做到數據好看」。

這也就是為什麼會有那麼多人對曠視科技的業務數據存在質疑。

2020年2月,曠視科技被傳申請了1億元「抗疫專用貸款」,用於開發戴口罩人臉識別相關技術。戴上口罩還能進行人臉識別,引發了用戶對於人臉數據洩露的不安。

無獨有偶。今年9月,著名投資人李開復在公開演講中一段關於曠視科技與螞蟻金服交易人臉數據的言論,又再次將曠視科技陷入「交易用戶數據隱私」的漩渦之中。

儘管後來曠視科技再次回應稱,研發的是測溫系統,但同樣未能平息用戶疑慮。對於曠視科技來說,隱私安全問題就像懸在頭上的達摩克利斯之劍,稍有不慎就會觸及雷區。

機會在安防?

從提交給港交所的招股書來看,曠視科技的收入主要來自個人物聯網、城市物聯網、供應鏈物聯網三個解決方案。

其中城市物聯網即安防領域。而安防領域,主要付費客戶就是政府,通過整合人臉識別門禁、天眼監控、動態人臉識別監控、人證合一等多種技術,為公安、邊防等部門提供技術解決方案。

此外,在公共出行領域,曠視為滴滴、e代駕、易到、神州租車提供了人臉識別技術,對司機身份進行核驗,這是雲從、商湯和依圖三家較少涉足的領域。

從某種程度上,這些散亂的業務似乎也在說明著曠視科技尚未找到十分清晰的營收路徑,「打一槍換一地兒」的「游擊戰」打法應該是ToB企業的兵家大忌。

另外,對於ToB企業而言,大客戶始終是把「雙刃劍」。從其財務數據來看,2016年時,曠視應收賬款還僅有2259萬元,2018年已經增長到10.94億元,2019年上半年為15.44億元。

事實上,曠視科技應該是最早一批人工智能安防產品的企業,但是儘管增長較快,前景卻遠沒有那樣樂觀。與海康、大華等相比,曠視顯然在渠道和品牌上都不及傳統勢力,這也導致其議價地位較低,反映在財務報表中,就是應收賬款高企。

2017年,曠視的應收賬款為1.5億、2018年漲至10.9億,2019年則上漲到了13.8億。除此之外,半年到一年期的應收款項從1.2億元上漲至19年上半年的6.8億。雖然競爭對手的被佔款問題也比較突出,但還遠未達到如此程度。

比如,虹軟科技2018年的營收為4.58億元,應收款4144萬元;安防龍頭公司海康威視2018年營收498億元,應收款191.8億元。而大額的被佔款,使得曠視科技經營活動所產生的現金流向一直為負,2017年-1.5億元,2018年達到-7.2億元,2019年上半年上升到-6.8億元。

正因為龐大的資金需求,使得曠視科技謀求IPO,以擴寬融資渠道,滿足研發投入、市場開拓等需求。但大額營收賬款、盈利能力卻成了曠視科技IPO路上的「硬傷」。

本文經授權發布,不代表36氪立場。
如若轉載請註明出處。來源出處:36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