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曲歌唱寶島風情的「臺灣周遊唱歌」

1910年2月20日,有一首介紹臺灣的歌曲問世了,在這首被稱為《臺灣周遊唱歌》的歌詞裡面,融入了大量臺灣各地的風土景觀,目的是為了了解臺灣全境的地理、歷史而下功夫創作的。本文將介紹這首《臺灣周遊唱歌》的誕生始末。

始於清國時代的臺灣鐵路史

日本統治時代以前,臺灣鐵路在清國派遣的臺灣巡撫劉銘傳時代已著手鋪設。當清國被歐美列強鯨吞蠶食時,有一批洋務派官員認為應該向西洋學習,主張「「師夷長技以制夷」」,力圖打破現狀,但是理想破滅。之後,洋務派將目標轉移到浮在中國大陸東南部的臺灣島。於是,1885年,讓原本隸屬於福建省的臺灣獨立為「臺灣省」,派遣巡撫劉銘傳治理。

在劉銘傳的治理下,1891年基隆~台北間的鐵路開通。1893年延伸到新竹。但是,根據1895年甲午戰爭後簽訂的馬關條約,臺灣被割讓給日本。因此,鐵路及相關設施也一併被臺灣總督府接收。

之後,在日本統治期間,臺灣的鐵路系統逐漸完備。以1908年開通的縱貫鐵路為中心,加上臺灣東部的台東線和東北部的宜蘭線等路線,擔負起島內的運輸。

臺灣周遊唱歌~以新領土・臺灣為素材之歌

《臺灣周遊唱歌》就像環繞臺灣本島一周,以地理、歷史為始,歌詠各地的文化特色。在主題上,列舉了當時的物產、歷史背景、地理環境、名勝古蹟、古剎、民間故事等。每一段都整理得簡潔扼要,成為認識臺灣鐵路黎明期狀況的珍貴史料。

歌詞以和歌的七音接上五音的七五調寫成,和現在廣為人知的《鐵道唱歌》一樣,是由7音、5音、7音、5音、7音、5音、7音、5音的節奏組成。雖然臺灣周遊唱歌有獨自的旋律,但是若知道《鐵道唱歌》的話,就能夠配合旋律一起唱。《鐵道唱歌》是以生動活潑的歌詞和輕快曲調出名,而在《臺灣周遊唱歌》裡面,也可以感受到同樣的魅力。

其實,這首歌曲不是最初把臺灣風土寫入歌詞裡的日文歌曲,除了1900年關口隆正創作的《臺灣歷史歌》以外,還有公學校(以臺灣漢人子弟為招收對象而設置的初等教育機關)採用的《臺灣地理唱歌》,但是詳細情形已不可考。


《臺灣周遊唱歌》的樂譜。廖來福(故)收藏的《臺灣周遊唱歌》樂譜。雖然有獨自的旋律,但是也可以搭配《鐵道唱歌》的旋律來唱(筆者攝影)

共90段,唱出臺灣各地特色

筆者之所以知道《臺灣周遊唱歌》的存在,是已故的臺灣史研究家三田裕次告訴我的,之後又從住在台中市豐原區的廖來福(故)那裡得到更加詳細的資料,也接受了他提供的樂譜。縱使年屆高齡,但是當時廖老先生仍然自己使用電腦重現音源。

基於上述兩位提供的資料,我在拙作《臺灣鐵路與日本人》(2010年,交通新聞社)裡介紹了《臺灣周遊唱歌》,引起的迴響之大超乎想像,尤其是在臺灣造成不小話題。

《臺灣周遊唱歌》是發表於1910年2月20日,當時連結基隆和打狗(現在的高雄)的縱貫鐵路已經全線開通,而鐵路運輸正邁入發展期。

這首歌由90段構成,主軸沿著縱貫鐵路介紹臺灣西半部的各城市。不過,因為是打著「周遊歌」的名號,所以也把當時還沒有鐵路的臺灣東部和東北部城市寫入歌詞裡,甚至包含離島,可以說網羅了臺灣全境的明媚風光。

臺灣周遊唱歌~閃耀的新領土・臺灣

(臺灣)

国光四海に輝きて 東亜の空に覇をなせる(國家光輝在四海閃耀 稱霸東亞天空)

我が日の本の新領土 台湾島をさぐり見ん(認識我們日本的新領土 一同周遊臺灣島)

→1895年,臺灣被列入日本版圖,因此這裡用「新領土」來稱呼。

(台北)

君が御稜威に高砂の 浦回の風もおさまりて,天皇的威光 鎮住高砂島的海風(在天皇的威光之下 高砂島的海風也盡收其下)

ここに開けし総督府 文武の機関備われり(總督府坐落在此 文武機關皆備)

→作為臺灣的最高統治機關、保存至今的總督府廳舍(現在的總統府),在這首曲子發表時尚未完工。

(臺灣)

南北長さ一百里 めぐりは二百九十余里(南北長一百里 環島一周二百九十多里)

小島あわせてその広さ 九州とほぼひとし(加上離島 面積幾乎等同於九州)

→臺灣島的面積約3.6萬平方公里,大小與九州相近。是日本的10分之1左右。

(臺灣)

山に金銀海に塩 製茶製糖果実類(山產金銀 臨海曬鹽 製茶製糖盛產水果)

水田に稲は二度みのる げに帝国の無尽蔵(水稻一年兩獲 真是帝國的大寶庫)

→「碩果之島」、「豐饒之島」都是稱讚臺灣的慣用句。

膾炙人口的《鐵道唱歌》

在此先簡單說明《鐵道唱歌》。即使有世代差異,卻是許多日本人耳熟能詳的名曲,用簡短的歌詞呈現出日本各地的風貌,然後再搭配朗朗上口的旋律。

《鐵道唱歌》的作詞人是大和田建樹。雖然坊間存在著多種版本的旋律,但是最為人熟悉的是受大和田委託作曲的多梅稚的版本。其正式名稱為《地理教育鐵道唱歌》,第一集的「東海道篇」發表於1900年5月10日。

正邁入近代國家軌道的日本,在「殖產興業」的政策之下,積極致力於鐵路網的整備。鐵路作為最重要的交通手段凌駕一切,更是象徵「拓展延伸的日本」的存在。在鐵路建設和國民教育的連動之下,《鐵道唱歌》因應而生。

雖然是題外話,以鐵路為題材的歌曲在這個時期不勝枚舉,不單單是國有鐵路的主幹線,也有介紹郊外電車或市區電車(路面電車)的唱遊歌。1906年,也創作了《滿韓鐵道唱歌》。

臺灣周遊唱歌~認識臺灣地理

(基隆)

基隆港の朝ぼらけ のぼる朝日の照りそいて(基隆港的破曉時分 升起的朝陽照亮大地)

輝きわたるその眺め フォルモサの名も徒ならず(籠罩在閃耀光芒中的景色 不負福爾摩沙之名)

→臺灣北部的港灣都市,也是通往日本本土的門戶。到二戰結束為止,基隆的日文都被稱為「きいるん」。


基隆港(筆者收藏之明信片)

(北投)

硫黄を出だす北投は 音に聞ゆる温泉場(盛產硫磺的北投 是遠近馳名的溫泉區)

湯浴みする人遊ぶ人 常に絶えずと聞くぞかし(到此泡湯、旅遊的人潮 總是絡繹不絕)

→位於臺北郊外的北投是硫磺產地,日本治台後,發展成溫泉鄉。通稱為「臺灣的箱根」。

(花蓮港)

黒潮に沿ひ進みつつ 次に立ち寄る花蓮港(沿著黑潮往前進 接著來到花蓮港)
移民の計画歩を進め 開拓事業起こりたり(移民計畫順利進行 開墾事業正起步)

→東部開發的中樞是花蓮港(現為花蓮)。官營移民村有吉野村、豐田村、林田村,共三村。

(澎湖)

これより海路五十二浬 澎湖島なる媽宮港(由此(台南)出海五十二海浬 就是澎湖島的媽宮港)

港の内は水深く 大艦巨舶泊むべし(港內水深 大型船艦可停泊)

→浮在臺灣海峽上的大小島嶼,媽宮港即為現在的馬公。

(鵝鑾鼻)

バシー海峡隔てたる ルソンと遥か相向かう(隔著巴士海峽 與呂宋島遙遙相對)

最南端の鵞鑾鼻に 大燈台を設けたり(最南端的鵝鑾鼻 設了一座大燈塔)

→臺灣最南端之地。隔著巴士海峽與菲律賓相望。以白色燈塔出名。

臺灣周遊唱歌宛如臺灣版的《鐵道唱歌》?

對日本而言,臺灣是透過國際條約最初獲得的海外領土,但是直到二戰結束為止,並沒有所謂的鐵道唱歌的歌曲存在。也許是這樣的關係,有些人認為這首《臺灣周遊唱歌》是臺灣版的《鐵道唱歌》。如上所述,雖然有獨自的旋律,但是搭配《鐵道唱歌》的曲調也能夠唱和。據說,有位從日本本土來的旅人,在船上遇到有人教唱這首《臺灣周遊唱歌》,於是他配合《鐵道唱歌》的旋律,一面哼唱,一面任思緒馳騁在陌生的土地上。

歌詞一開始介紹臺灣島的全貌,之後從基隆逆時針繞臺灣一周,每座車站和各城市都出現在歌詞裡,其中有像臺北、淡水、臺南等地方用數段來介紹的,也有多個小城合為一段的。此外,關於縱貫鐵路的終點站打狗(高雄),或許是因為尚未蓬勃發展,僅有一段就結束了。

順帶一提,日本的《鐵道唱歌》共5集,總數有334段,在日本長久以來被視為最長的歌詞。但是,如果從第1集到第5集分開來看的話,第4集北陸篇有72段,是最長的。還有,介紹遼闊土地的《滿韓鐵道唱歌》也共有60多段。

相較之下,《臺灣周遊唱歌》共90段。不光是歌詞的段數多,內容介紹的景點密度之高也使其顯得格外醒目。

臺灣周遊唱歌~臺灣的歷史

(淡水)

三百年のその昔 万里の波を凌ぎ来て(距今三百年前 萬里長浪凌岸而來)

武威を振ひしイスパニヤ サンチヤゴ城此処に建つ(使用武力威勢佔領的西班牙人 在此興建聖多明哥城)

→1624年,西班牙人興建軍事要塞「聖多明哥城」(紅毛城),但之後被荷蘭人擊退。

(新竹)

清の雍正元年に 淡水廰を置かれけり(清國雍正元年 設置淡水廳)

城壁の跡猶残り 旧刹古廟亦存す(城牆遺跡尚存 舊剎古廟猶在)

→新竹被竹塹城(又稱淡水廳城)的城牆圍繞,但是在日本治台初期拆除。城牆遺跡中包含壕溝。

(台中)

明治四十一年に はじめて成りし鉄道の(明治四十一年 縱貫鐵路剛竣工)

全通式を挙げたりし 此処の公園 眺めよし(舉辦全線開通典禮 此處公園的景色宜人)

→在臺中公園舉辦縱貫鐵路開通典禮,臺中是日本統治時代著手規劃的新興都市。


臺中(筆者收藏之明信片)

(台南)

部のみやこ台南は 本島中に古くより(作為南部首都的臺南 在島上是歷史悠久的古都)

開けし地とて人多く 名所旧跡亦多し(因為是開台之地,所以人口多 還有許多名勝古蹟)

→臺南是當時南部最大的都市,作為臺灣首府的古都。有不少明清時代的名勝古蹟被保存下來。


臺南(筆者收藏之明信片)

日本音樂教育的黎明期

如果考慮到《臺灣鐵道唱歌》的創作背景,即可發現所謂的「唱歌教育」,也就是嘗試透過音樂達到教育兒童的目的。

清國統治時代的臺灣,雖然有學堂,但沒有國民教育的概念,學校教育是日本人引進的。臺灣總督府在各地設立學校,建立完整的制度,在背後推動的中心人物是民政局的首任學務部長伊澤修二(1851-1917年)。

伊澤是把音樂教育導入日本而知名的教育家,他向約翰萬次郎(本名為中濱萬次郎;1827-1898年)學習英文,1875年起長達3年的期間,留學美國。回國後,將西洋音樂引進日本,編纂《小學唱歌集》。1888年,擔任東京音樂學校(現在的東京藝術大學音樂學部)的校長。

《臺灣周遊唱歌》是由高橋二三四作曲,宇井英作詞。高橋在1896年畢業於東京音樂學校,在伊澤的延攬下,遠赴臺灣。同年9月起,擔任臺灣總督府國語學校的教師,成為臺灣第一位音樂教師。

建立臺灣教育制度的是日本,但是從開頭時期在臺灣有選擇用唱歌的方式實施教育一事,頗耐人尋味。伊澤是日本音樂教育的創始人,高橋是他的學生,也是日本的音樂教育黎明期的活躍人物。要說臺灣的唱歌教育是由當年位在最前線的這兩人攜手打造的,一點也不為過。

另一方面,負責作詞的宇井在投入日本語學和國語教育之餘,對臺灣的鄉土文化甚感興趣。1915(大正4)年,把臺灣民間傳說・口頭傳承集結成書,出版了《臺灣昔噺》,裡面用平易通俗的文字記載,內容淺顯易懂,也方便用於學校教育。宇井和高橋一樣,都是培育教授日文人才的「國語學校」教師。

此外,也有一說是作曲人為杉山文悟,而高橋二三四是編者。杉山是明治時期教科書的編纂者,也是《臺灣教科用書國民讀本》的編者。之後,擔任臺灣總督府圖書館的職員,投注大量心血在紀錄臺灣各地的民間故事。

臺灣周遊唱歌~獨樹一幟的自然景觀

(阿里山)

大森林の阿里山は これより数里奥にあり(擁有大片森林的阿里山 再深入數里之處)

枝を交ふる木々の蔭 昼猶暗くものすごし(枝葉交錯、樹木成蔭 白晝如夜 景色十分驚人)

→臺灣的森林資源被稱為「無窮無盡」,而阿里山是檜木產地。阿里山鐵路在這個時間點尚未開通。


阿里山(筆者收藏之明信片)

(臨海道路)

これより沿岸二十余里 幾千尺の断崖が(從此處開始沿岸二十幾里 長達幾千尺的斷崖)

海にせまりて聳え立ち 船を寄すべきところなし(矗立在海岸線上 無處可讓船隻停泊)

→沿著清水斷崖興建的「臨海道路」,即現在的「蘇花公路」。

(日月潭)

日月潭の勝景は 蓬莱山もよそならず(日月潭的絕景 可媲美蓬萊山)

緑のかげには鳥歌ひ 瑠璃の水には魚躍る(小鳥在樹蔭下歌唱 魚也躍出琉璃般的碧藍水面)

→臺灣中部的名勝地。1934年,東洋最大水力發電工程竣工。

(台北)

四面は山に かこまれて 地勢京都に さも似たり(四面被山陵環繞 地勢跟京都十分相似)

おのずからなる 城壁は げに萬世の かためなり(自然形成的這道城牆 是萬世留存的堅固防衛)

→四面被美麗山陵環繞的臺北,因日治時代實施都市計畫,以整然有序的街道著稱。


臺北(筆者收藏之明信片)

從歌詞回顧百年前的臺灣

《鐵道唱歌》是培養日本各地的知識,包含同時提高鄉土意識和國民意識的要素。加上輕快的旋律,也有寓教於樂的用意。

相同地,《臺灣周遊唱歌》的目的也是充分認識臺灣的地理,兼具容易親近的歌詞和朗朗上口的旋律。而且,與伊澤和高橋提倡的唱歌教育有連動關係。

伊澤把唱歌教育導入日本的嘗試中,在幾乎同一時期的臺灣,高橋也找到了發展的端緒。《鐵道唱歌》有一面是在國家政策下大力推廣的,而《臺灣周遊唱歌》也是在臺灣總督府的全面支持下,逐漸普及扎根。

在臺灣土地上被歌唱著,並受人歡迎的《臺灣周遊唱歌》。回顧裡面的歌詞,即便是過了一個世紀的現在,仍然可以感受到臺灣這片土地的氣息,窺見臺灣的歷史進程。

同時,也可以一窺像伊澤和高橋這樣的教育家們在心中描繪著對唱歌教育的理想,日本統治時代初期的臺灣,以及日本音樂教育的黎明期。透過《臺灣周遊唱歌》,不妨試著感受一下創作者的內心世界。

標題圖片:誕生於劉銘傳時代的臺灣鐵路。之後,在日本統治時代擴增路線,支撐臺灣的發展(筆者提供)

片倉佳史 [作者簡介]

旅居臺灣的作家。1969年出生於神奈川縣。就讀早稻田大學教育系時第一次到臺灣旅行。大學畢業後就職於福武書店(現在的倍樂生Benesse)。1997年開始正式在臺灣生活。從此,圍繞臺灣文化以及臺灣與日本的關係進行寫作、攝影。創作內容涉及地理、歷史、語言、交通、溫泉、時尚等多個領域,特別對日治時期的遺跡和鐵路有很深的造詣。主要著作有《臺灣日治時代遺跡》、《臺灣土地・日本表情》、《臺灣風景印-台湾・駅スタンプと風景印の旅》(玉山社)等。網站:臺灣特搜百貨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