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評】《A Philosopher on Wall Street》:華爾街首位製藥業分析師,投資生涯也是生科產業發跡史

文:馬光廷

華爾街的哲學家

《A Philosopher on Wall Street: How Creative Financier Fred Frank Forged the Future》這本書是弗來德・法蘭克(Fred Frank)的傳記,他是華爾街第一位專門研究製藥產業(pharmaceutical industry)的產業分析師,後來他更進一步將其劃分出另一種全新的產業類別:「生命科學」(life-science),亦稱為生物科技(biotech)。1958年他史丹佛MBA畢業後進入華爾街,1969年加入雷曼兄弟擔任投資銀行家並於此任職40年。2008年雷曼破產時,他已經當到副主席(vice chairman),雷曼倒閉以後,他自立門戶成立一間小型精品投行,輔導生命科學新創企業的公開上市。

法蘭克被譽為現代生命科學產業的奠基者,在他長達六十幾年的投行家生涯裡,他經手過數百件交易案,其中有一些是生技產業的里程碑,包含基因泰克(Genentech)跟羅氏藥廠在1989年的併購案,當時基因泰克是一間羽翼漸豐的生技公司,擁有最頂尖的前緣技術及創新精神,但是錢快燒光了,急需資金挹注才能維持營運,在法蘭克的撮合之下,羅氏藥廠決定花21億美元買下基因泰克60%的股權,2009年更以470億美元的天價100%併購對方!

基因泰克有出一本企業傳記《Genentech: The Beginnings of Biotech》,如同書名所示,這間公司被許多人認為是生物科技產業的起點,它發明出胰島素、生長激素、許多抗癌藥物等改變世界的藥物,後來也參與美國政府發起的「人類基因組計畫」,開啟生物技術的新紀元。

法蘭克在這起交易中扮演的角色很微妙,他是雙方的共同代表,意味著兩家公司都信任法蘭克能夠代表彼此的最大利益。這在商業談判的世界裡是非常少見的場面,通常參與M&A(merger and acquisition,合併與收購)的企業,都會各自委任自己信賴的投行,以免發生利益衝突。法蘭克被譽為當代生命科學產業的開創者,正因為他發明了許多巧妙的金融工具,例如「期待價值權」(contingent value rights),讓70年代晚期開始起步的生命科學產業能夠獲得迫切所需的資金。

在法蘭克的帶領之下,由華爾街領航,資本市場開始大規模注資使其蓬勃發展,並催生無數改變世界的醫學突破。法蘭克指出,如今若採納廣泛的定義,美國的生命科學產業已經有超過四千家在那斯達克等主要交易所公開上市的公司,總市值超過34兆美元,雇用約29萬人。由此可見,資本市場對於一個產業的積極發展息息相關,而在幕後支持創業者的投資者,更是功不可沒。

生命科學產業的奠基者

這本書不是法蘭克的親筆回憶錄,而是委託別人代為完成的傳記。作者David Ewing Duncan是一位資歷頗深的生技產業媒體工作者,他目前也擔任加州柏克萊大學生命科學政策中心的主管,同時也是奇點大學(Singularity University)的講師。奇點大學並非傳統意義上的大學,而是一個教育性質的機構,聚焦於科技帶給人類的影響,並期待透過教育及串聯,讓科技領域的後起之秀共同攜手改變世界。矽谷在21世紀以後引領世界潮流,科技成為新時代的信仰,奇點大學也在這種風潮下創立。

這種委託他人執筆的傳記通常都是主人翁希望將自己的人生軌跡記錄下來,請文字工作者幫忙採訪、整理、調研跟主角相關的人事物。這類作品一般都是分發給至親好友,當作某種家族的精神傳承,比較沒有機會接觸到一般讀者。因此本書在亞馬遜的公開出版對讀者來說可謂一大福音。作者說故事的功力高超,以法蘭克的生命軌跡為主軸,介紹每一個生命階段的時代背景,又將金融業、生物科技業及製藥產業、矽谷科技產業三大主題環環相扣,深入淺出介紹它們如何交互影響,使美國在科學創新領域獨步全球。

法蘭克的投資生涯也是生命科學產業的發跡史

法蘭克在1958年加入一間叫Smith & Barney的投行,同期的儲備幹部有三位,其中一位Burton Malkiel是《漫步華爾街》的作者,據說這本書讓許多艱澀的金融概念首次普及至投資大眾,如今Malkiel也是一位深具影響力的知名經濟學家。法蘭克最初的職位是分析師,他大學就讀耶魯大學哲學系,當時美國開始流行MBA的學位,他在朋友建議下再去史丹佛念MBA。他原先對人生並無特殊規劃,但既來之則安之,踏入金融業後就腳踏實地的始終如一。

從小法蘭克就天賦異稟,永遠都是所在族群的焦點,很快他的研究報告吸引華爾街同業的關注,成為洛陽紙貴的商業洞察。有趣的是,他經常在研究中使用哲學性的論述寫法,獨樹一幟的風格也為人津津樂道。當時他負責化工產業(chemical industry)的分析,但他逐漸察覺一個微妙的轉變,1960年代開始,製藥產業逐步興起,他說服上司讓他把製藥業獨立出來成為一個新的研究產業,因此他成為華爾街首位專司製藥業的分析師。

當年所謂的製藥業在某種程度上隸屬於化工業,那個年代的新藥突破往往來自動植物身上發現的新化合物,透過大量的試誤進行醫學測試,為了開發一款新藥,可能得進行上萬次的化學實驗,這種研究方式對於疾病背後的生物學缺乏理解,因此研發費用高昂,成果也不彰。好在1953年科學家發現DNA以後,基因學及分子生物學迎來突破式的躍進,相關的實務應用逐步展開,接著更進一步商業化,最終普及至整個社會。法蘭克洞見了這種趨勢,所以開始把研究焦點轉移至新興的生物科技企業。

傳統的藥廠巨頭(big pharma)最初拒絕接納此種新型研究方法,但大勢所趨,基因學及分子生物學重新塑造了人類醫療的新格局。基因泰克這種以生物技術為宗的企業,成為新型態醫療研究的範式,大藥廠紛紛砸重金併購,因此,基因泰克的收購案被視為生命科學產業從傳統製藥業獨立出來的轉捩點,從此以後,基因及分子生物技術成為醫療研究的新潮流並延續至今。

法蘭克指出,在生醫產業中,生技新創擅長研發(research),而傳統的大藥廠則擅長開發、生產、測試、銷售藥物(統稱為development)。所謂的R&D應該要分開來看,新創跟大藥廠應各司其職。不過在早期,他們卻嘗試各自將所有業務一手包辦,導致資金的錯置。身為一位財金專家,法蘭克的任務就是協助客戶在不同的階段採納最適當的財務規劃,讓客戶順利通過複雜的批准流程(pipeline),歷經研發、臨床前、臨床實驗、銷售等階段,讓產品成功上市。

美國能夠研發出獨霸全球的生物科技,跟美國活絡的資本市場有緊密關聯! 矽谷擁有獨特的創新生態圈,由東岸的華爾街提供資金,相輔相成。讀者也能從本書中瞭解矽谷的發展簡史。1950年代的舊金山灣區是一寧靜的海港小鎮,它是美國海軍的重要據點,也是重工業和航運的重鎮。隨著科技業的崛起,矽谷逐漸躍升為改變世界格局的獨角獸產地。法蘭克表示,美國健全的社會體制,讓其成為孕育創新的沃土,因為美國擁有成熟的資本市場及完善的司法體系,才能支持永續創新,讓學術界的基礎科研成果有機會商業化,進而影響全世界。

不過他也憂心地提出呼籲,希望美國政府能繼續抱持積極開放的態度支持科學研發,目前世界各國都努力模仿美國的創業生態系,有跡象表明美國獨佔鰲頭的創新地位正在式微,中國等國正在新興科技領域逐步崛起,生命科學領域也不例外。若美國仍想當領頭羊,改革已勢不容緩。

影響力投資的啟示錄

金融業雖然為生技業的崛起提供燃料,金融業本身卻時常引發社會動盪。讀者讀到此,可能會開始質疑法蘭克的道德權威,畢竟他擔任要職的雷曼兄弟以高投機性著稱,也是引爆2008年金融危機的那一張骨牌。在本書中,傳記作者及法蘭克本人都對金融業進行一番批判,這也是本書的另一特點。書中從內幕視角闡述雷曼兄弟從巔峰走向衰亡的歷程,儼然像一則寫給華爾街的警世寓言。

在書中,法蘭克「澄清」自己並不屬於真正的領導圈子,他也一直很憂心當時CEO推崇的禿鷹式企業文化,為了掠奪利潤不擇手段。原來,早在1984年,雷曼兄弟就曾因遊走在投機跟投資的邊緣而虧損不堪,曾一度賣給美國運通。儘管一度恢復榮景,但二度重蹈覆轍便覆水難收,引發災難式的金融海嘯,使投資大眾蒙受池魚之殃。

法蘭克在書中說了一段話:

我們取消了格拉斯-斯蒂格爾法案(Glass-Steagall Act),真是一大錯誤! 第二個錯誤是允許投行成為股份有限公司。當採取合夥制,你不會拿自己和其他合夥人的錢開玩笑而隨意揮霍,但如果這是別人的錢,就另當別論了。更扯的是,這不只是單一其他人的錢,而是將其槓桿了40倍。所以結果就是這些在投行中的年輕人,視投資為賭博,彷彿身處拉斯維加斯。

1933年通過的格拉斯-斯蒂格爾法案將商業銀行跟投資銀行進行區分,禁止同時經營兩種業務,以免產生利益衝突。不過1980年代開始美國政府放寬金融管制,使華爾街的投資銀行快速成長茁壯,成為大到不能倒的金融巨擘。1968年法蘭克加入雷曼兄弟時,當時的華爾街較謹慎而保守,採取小而巧的合夥制度,全公司僅有33位合夥人,以及330位員工。2008年破產時,員工人數已膨脹為2萬6000人,過去半個世紀以來,華爾街規模及影響力之擴張可見一斑。

如同2000年的網路泡沫,90年代生技業也經歷過泡沫化。當華爾街的熱錢湧入,不斷推高生技公司的估值,所謂物極必反,許多生技新創最終仍以倒閉收場,市場上甚至出現炒作及投機,讓市場波動雪上加霜。法蘭克身處交易市場一甲子,看盡了資本市場的利與弊,歷史是一種不斷循環的過程,生命科學產業歷經跌宕起伏,但整體來說,對於生技業的未來,法蘭克樂觀其成,他相信藉由投資具有前景的新創,將使人類與疾病的對抗中,取得關鍵性的勝利。

最後,法蘭克用一句簡單的話概述生技業的商業邏輯,他對有志成為大藥廠的生技新創解釋道:

取得商業成功的順序為何呢?如果你想成為一間完全整合型的製藥公司(FIPCO =Fully Integrated Pharmaceutical Company),你首先要先成為一間及時化(Just-in-time)的先導化合物供應商(JITCO),提供先導化合物予藥廠,由他們來行銷與生產,並支付你權利金。如果你授權的先導化合物取得成功,你就能從一間JITCO成為RITCO(=Royalty Income Trust Company權利金信託公司)。接著等你取得足夠的權利金,你就有穩定的現金流支持往後研發產品的費用並開始自主研發,你就不用完全仰賴不可預測的資本市場。這就是你從一間JITCO,成長為RITCO,最終成為FIPCO的路徑,若你不遵循這個順序,你就會成為一間”SHIT”CO。

近些年「影響力投資」的倡議逐漸成為投資者的新典範,金融投資及永續創新如何兼容並蓄?本書提供了一個值得參考的個案研究!

延伸閱讀
健康闢謠:常放臭屁可能是大腸癌的前兆?
台灣建商想的就是賺錢,但目前已經進入一個很難賺的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