曼谷見聞錄:當長輩口中的「泰勞」紛紛回家,台灣年輕人願意南向找機會嗎?

作者:薇琪徐/讀者投書

這次短暫利用假期,到泰國一趟。除了放空一下之外,另一個目的是希望藉此觀察一下東南亞市場發展狀況,體會泰國曼谷文化環境、就業市場和當地薪資結構等,進ㄧ步思考國外工作的可能性。

在曼谷這幾天,有幾個觀察的總結和感想。回來台灣後並花了些時間蒐集資料,配合這幾天在曼谷所見所聞、自己的想法一併整理、紀錄下來,希望藉著這篇文章,一一分享給大家。

文章內容提要:

【第一部分:曼谷所見所聞】

1.曼谷觀察(生活、經濟與市場)

2.就業市場(不同產業的需求)
3.薪資水平(個案與整體概況)

【第二部分:步出台灣,機會在哪?】
1. 台灣真的有這麼糟嗎?

  1. 沒有神不神人,想看為什麼、怎麼做?
    3. 出國前,需要準備什麼?
    4. 「想完之後,行動吧!」

【第一部分:曼谷所見所聞】

首先,是一般的生活 / 旅遊觀察:

1.曼谷日常生活物價普遍相對台北低廉。例如一碗湯麵約 30 – 40 泰銖(泰與新台幣匯率約為 1 : 0.93 ),按摩價格大約 400 泰銖左右。

2.觀光旅遊業、服務業興盛。
3.當地人慢活且樂觀,篤信佛教。
4.路邊攤販等衛生,依舊需要加強。
5.天氣熱到會枯(哭)。
6.曼谷交通塞到爆,平日早上 7 到 9 點和傍晚 5 點直到晚上 9 點,不要搭計程車。

接著是消費市場與經濟概況:

綜合各市場分析報告,目前泰國的消費主力,為人均收入超過 5,000 美元以上的中產階級小家庭,以及城市消費者——這兩者均大量集中在曼谷都會區。

前者追求功能性和生活的平衡,雖然謹記前泰皇「適足經濟」的主張,卻還是呈現衝動消費的特性。後者因工作而搬往都市,他們的生活節奏快速,購物講求便利,重視產品品質,也願意購買價格較高的品牌商品。

經濟方面,過去幾年泰國由於「黃衫、紅衫軍」之爭,加上長期身為權力仲裁者的泰皇蒲美蓬辭世、又有軍政府政變奪權等等事件,經濟發展一度受到衝擊。但隨軍政府掌權至今,儘管在政治和言論管制等制度上受到非議,經濟的成長動能卻開始大幅提升。(詳見:《【認真看東協】為何泰國在「 2018 全球選舉自由指數」中名列倒數第三?》一文)

泰國在 2018 年的經濟成長率、外人投資(FDI)、出口數據等,也陸續創下近年來最佳的紀錄。

曼谷就業市場

之前就聽朋友說過泰國在近幾年表現不俗,加上所謂「東協心臟」的地理位置:往北有興建中的「中泰高鐵」直通中國;往南可貫穿馬來半島直抵新加坡東西兩側;東西側則分別是柬埔寨、越南、寮國、緬甸等新興市場,可謂人流、物流、金流與資訊流的中心。

聽在當地工作的朋友說著:「很多國際大品牌,都在近幾年悄悄進駐曼谷。」不難發現箇中原因——除了曼谷每年的各國觀光客數量極為龐大(單曼谷一個城市,多次高居國際觀光大城榜首,每年旅遊人次突破 3,400 萬)之外,近年內需市場也快速興起。國際品牌進駐曼谷,除了可以服務各國旅客外,更能測試亞洲(東南亞)市場對於新產品的反應。

曼谷也漸漸被當成國際品牌進駐東南亞的指標性都市。「國際廠商除了銷售端之外,也在曼谷積極佈局商品研發,量身開發適合東南亞市場的商品。

因此,目前以曼谷的就業市場來說,正大量地需要兩大類人才:

其一為「在曼谷服務各國遊客」的觀光、餐飲業從業人員。這類工作的需求量極為龐大,但相對門檻與薪資水平也較低;其二則為「以曼谷為中心打東協市場」的多語言人才。依照產業不同,包括行銷、研發、 IT 和工程技術等等。這類工作依照外商、本地大廠商和台商等差異,需求條件和待遇各有不同,但整體而言是快速發展中的相對高薪行業。

曼谷薪資水平

了解了目前市場的整體概況與不同產業的人才需求後,我們再來看看曼谷的實際薪資水平:

「在泰國,法定最低基本工資是日薪 300 泰銖(約 266.86 新台幣);一般大學畢業新鮮人,薪酬約落在 15,000(約新台幣 13,342 元)到 22,000 之間(約新台幣 19,569 元),俗稱「泰國版的 22K」;而研究所畢業,或許可有 25,000(約新台幣 22,238 元)到 30,000(約新台幣 26,685 元)——當然,這個數字依據求職者本身條件、產業類別與公司差異而會有所不同。」(資料取自《 30 歲健身房教練,非富二代──他靠自己,在泰國買了五間房》)

而根據個人訪查與官方資訊,大曼谷地區的平均薪資,大學畢業生確實是一個月 15,000 泰銖左右,連我英國碩士畢業的朋友剛回泰國工作時,也只談得 28,000 泰銖(約新台幣 26,000 元)的薪水。

但重點除了起薪之外,更在成長幅度:經過兩年之後,我的朋友慢慢談到 4 萬銖(約新台幣 37,000 元),她說到:「至少在泰國每年都能加薪,也有很多外國企業進駐、向人才招手。所以有實力的話,爭取高薪的就業機會不難。但以整體平均來說,絕大部分的勞工還是領著低薪水。」

所以整體來說,談不談得到高薪工作,還是要看自己的綜合能力(工作實力、語言能力等等),以及對當地產業和薪資文化的熟悉度。

回家發展,不再考慮到台灣工作的泰國人

旅途中印象深刻的是,接送我們到曼谷市區的司機,以前曾在台灣工作。閒聊中問到他為什麼決定回泰國,他說:

「在台灣工作辛苦、物價好貴,逛一逛也只有買麥當勞吃最划算。雖然賺的錢比泰國高一點,但幾乎不會調薪,且光一般日常消費,就比泰國貴上好多;對我來說,台灣食物又沒有泰國好吃。反觀現在泰國正在發展中、機會很多,所以我決定回泰國⋯⋯」

事實上,隨著泰國經濟成長,像他這樣的案例並不少:過去泰籍移工人士來台灣工作,從事的多半是工業、基礎建設領域的勞力工作。因此以前也常被台灣人以「泰勞」稱之。但隨著曼谷等大城市的快速發展,前面提到的觀光、消費市場需要大量基層服務人員,加上薪資水準不斷進步——許多位居其他省份的泰國人,現在寧可選擇到曼谷從事服務業工作;或者到薪資水準更高的國家擔任勞力工作,不再考慮台灣。

說到這裏,不禁有些感嘆:當許多台灣人俗稱「外勞」的東南亞移工們,紛紛回到自己正在向上發展中的國家;反觀台灣年輕一代紛紛受不了低薪過勞,出走找機會⋯⋯

我們整體的經濟和工作環境相比之下,是在「向上提升」還是「停滯不前」、「每下愈況」?

【第二部分:步出台灣,機會在哪?】

如同前面所說,有越來越多的泰國人回鄉發展;台灣人尤其年輕世代,則在向外找機會。加上如今東南亞的快速成長、與「新南向」等政策,不少人開始考慮在東南亞工作的選項。

但我們也不要忘了:曼谷對泰國人來說畢竟是「家」,對台灣人說則不然。此外每個人的條件、想法和考量都不同,在決定「出走」之前,真的要先問一下自己:「台灣真的有比較差嗎?」

儘管台灣有公認的低薪、過勞問題,但也有許多別處沒有的優點,可能是你離開之後才知道的。甚至可能出國(尤其到東南亞地區)拿到的薪資與條件也不見得比台灣好——那麼你希望在這趟海外旅程中獲得什麼?又可能會犧牲掉什麼?

台灣真的有這麼糟嗎?

至少就我走過世界一些國家,認真覺得台灣是一個很舒適、對人和善且醫療、健保體系相當完善的國家。

一說到這,就想起當初我在英國唸書的時候,英國的醫療體系 NHS 不僅很貴,而且慢到你會吐血——記得當初朋友牙痛到不行,到醫院掛急診,櫃台回他說:「去藥局買個藥吃一吃,你一個月後再回來!」我朋友當場大叫:「一個月後?!那我還看個鬼!」在英美等國,真的得學會「讓自己活得很健康」,要不然到時候真的「沒藥醫」。

然後因為住在小鎮裡面,英國店家幾乎六點就打烊,噢不對!更準確的說,他們 5 點 45 分左右就不讓你進去採買東西了,因為他們要準時下班、享受人生——唯一有開的店面就只小酒吧和 tesco ,哪像台灣 9 點關門叫正常, 7–11 和全家兩三條街就一家?先進國家的物價就更別提了:像我們這種窮學生,都得去便宜的 Morrison & Aldi 撿便宜,然後回家自己煮飯吃,要不然外面隨便吃一餐都是 10 英鎊(約新台幣 395 元)起跳的。

簡單來說,海外工作絕對不是所謂「萬事的解方」,很多事情不會有我們想像中的方便,更別說都還沒談及最敏感的偏見、歧視問題了——到底是為了什麼,我們拚了命往外擠?除了賺到錢(而且不一定能賺到)之外,想贏得什麼?又該衡量什麼?

不限於「南向」,其實不論目標是哪裡,以下有幾個思考點,都值得考慮中的你參考:

想贏得什麼?

.跨國工作交流的機會
.挑戰性、獨立性
.將跨國經驗、國際觀帶回台灣
.國外工作很瞎帕(高尚)?

需要誠實衡量的條件:

這份(海外)工作能帶給我哪些成長?是否看得到前景?值得付出種種代價?
家人支持嗎?
適應力夠強嗎?
夠了解要前往國家文化嗎?是否有歧視外國工作者、職場升遷天花板等問題?
能接受沒有家人、朋友陪伴孤單時刻嗎?
語言能力夠不夠為自己辯護?

出國工作沒有「神不神人」,要問為什麼,怎麼做?

另一方面,當我們一聽到一些「大神」在國外的知名企業工作,往往會豎起耳朵,燃起熊熊的好奇心,並對於在國外工作的「真強者」讚嘆不已,覺得一定是能力超強,才能到這樣的工作機會。反觀當自己不管想要去歐美工作、「西進」、或到東南亞闖看看時,常會覺得「自己還不夠」。

但説穿了,直到哪天,你才會覺得自己夠了呢?過去我也曾經幻想要到異地工作,但空想了一年多,實際上卻沒做什麼事情。就算「籌備」了ㄧ年多,還是覺得自己不夠好,沒有比較值,只會越走越迷惘——

這時最好的方式,是透過與別人對談,找出自己心中盲點:也曾困惑,我想要出國的原因到底是什麼?是因為我對於台灣工作環境不滿意?還是台灣越來愈沒有競爭力?或是因為看到朋友一個一個衝出國外工作談到高薪,心生羨慕?

這時候,拿下「國外工作必然比較神」等刻板印象,透過與已經在國外工作的朋友認真聊聊,知道第一手的利弊得失與適應方法之後,才能想清楚自己真正要什麼。在後續鋪路或者找工作時,也會更加堅定自己的想法是對的,不會再害怕被別人挑戰「為什麼要出國工作?」

如果你確定自己的方向和心態後,就讓我們繼續往下看吧!

出國前,需要準備什麼?

哪些管道找海外工作?還有怎麼談?


1.善用求職網 JobsDB、LinkedIn、臉書社團等網路平台。(每個國家平台不盡相同,如果不清楚就先Google,在要深入在問當地或者是在那邊工作朋友)


  1. 自己寫信、打電話或是登門拜訪。


  2. 最好是直接到當地住一、兩個月,建立當地人脈,藉此找到更適合的工作。


  3. 重要:面試時,就要談妥薪資(和各種健康保險等)和簽證。

例如:在泰國,以 2017 年的勞動部法規來看,台灣被分類在「第二級先進國家」之列,所以要申請合法的工作簽證,公司每個月「至少」需付你 45,000 泰銖(約新台幣 41,000 元)以上的薪資才行;或者是在中國工作「五險一金」不能少;不少歐美國家的薪資則要有鮮明的「稅前稅後」概念。

當然,「海外工作」不可一概而論:必然會因為產業別、職缺不同而變動,所以要事先調查好每個國家的基本薪資水平,還有產業別、職缺薪資結構,最好方式可以對接到相同產業的員工,可以獲得更精準資訊。

最重要是確立自己想要做什麼,能展現的特長為何,然後再找資源、找人脈、透過正確的策略觸擊到合適的人、事、物。

如何建立「海外工作」的人脈?

很多人都會說:「想去OO國 / XX外商?可以找在那邊工作的人來幫你引薦!」但想想看,別人為什麼願意幫我們?這時候工作上的實際表現當然重要,同時我覺得也可以試著「建立個人品牌」:發表一下自己的想法、整理自己的工作成績——不管是履歷經歷、作品或是Linkedin 等,要讓接觸你的人有熱誠、有對接點來幫助你。

我個人認為,透過寫作或者是自我產出內容,就是一個很好的平台讓別人來了解「你的價值」——他們能夠以文觀人,清楚知道你哪裡好、哪裡還可以改進。當透過朋友介紹的時候,可能不只有短暫對談,在往後他 / 她有可能看到你所發佈的文章,對你產生進一步的想法和認識。

和海外工作的前輩接觸時,也絕對不要止步於「只是談談而已」——要談出效果、內容和方針,最重要是自我價值的展現。

「想完之後,行動吧!」

其實我們可能在無意之中,不是把「海外工作」想得太負面、太悲情;就是把門檻設得太高、想得太困難。

我們或許沒有特別強大的能力,但其實也不需要好高騖遠:只要想清楚,你現在所選擇的公司 / 環境,能否幫助你抵達職涯夢想的終點,縱使人生路曲折一點又如何?

你可能聽過很多人說,拿到海外夢幻的工作機會都是「碰巧、剛好、幸運」,但如果從來沒有開始,這些「碰巧」跟「幸運」又怎麼會降落在你的身上呢?

如果真的想要到一個國家去工作,既然有想法了,那就先存錢買張機票,讓自己飛到那邊去吧!體驗一下當地生活,感受一下工作環境,想想看如果你要在這邊待上 3–5 年,願意嗎?

※本文由換日線網站授權刊載,原標題為《 曼谷見聞錄:當長輩口中的「泰勞」紛紛回家,台灣年輕人願意南向找機會嗎?》,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關聯閱讀】
辭去公務員「鐵飯碗」毅然赴泰進修,回台教學13年──專訪泰語老師鄭海倫:「語言為你的心,打開通往世界的一扇窗」

同樣從 22K 起跑,泰國年輕人為什麼更有機會出頭?

作者簡介:

薇琪徐。 Fashion World, Fancy World. 數據人於時尚精品業努力奮鬥。

相信若有所思,必須要有所作為,才能萃煉出更高的生命價值。希望用有限生命得到的知識力量,來衝撞舊有社會體系。

更多論壇文章
沒老共,民進黨就不會選舉?!
失去自己名字 她丟出媳婦辭職信找到新人生
死了又一隻的長頸鹿之後,動物也該有「轉型正義」
鐘擺效應? 中間選民決定美國期中選舉
韓國瑜的非戰之罪


______________

【Yahoo論壇】係網友、專家的意見交流平台,文章僅反映作者意見,不代表Yahoo奇摩立場 >>> 投稿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