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建華》我的信仰之旅之十三

曾建華》我的信仰之旅之十三
曾建華》我的信仰之旅之十三

【愛傳媒曾建華專欄】這篇小文的本意是要回應我尊敬的臉友張天師兄的大文,天師兄有深厚的基督教背景,他訴說了自己的信仰歷程,引發我也想回憶一下自己從小到大的信仰過程。

兼以近數月以來,參與教會事務發覺諸事繁難,思考著突破之道其實不難,但難在要改變組織中人的思維,否則改革做法就在眼前,有心改革者卻必須繞道而行。如此,凡事講究和諧,為維護教會組織裡各個角色的感覺良好,時間愈拖愈久,機會也就愈來愈少了。因為,和諧並非善良,和諧也未必會產生好事。

本來也想談一談台灣的基督教教會的許多宗派的異同與發展。不管是福音派,比如衛理公會、聖公會、信義會、長老會等等(也可稱之為建制派)。或是靈恩派,我就不點名了。但愈寫就愈覺得沒必要,因為宗派根本不重要。宗派只會造成人與上帝的隔閡,不會造就太多好事。

講到底,基督教的各宗派全部都是所謂的「新教徒」,新教徒(protestant)這個字的意思就是「抗議者」,來自拉丁文protestatio,抗議的意思。對基督徒來講,不斷地對自己的信仰進行反思與挑戰應是常態,這也是整整500前的歐洲,出現了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自此以後基督教會正式分裂。這一大段教會歷史,只說明了基督教文明正在日益衰弱中。

這一點湯恩比在「歷史研究」中指出,西方文明的正統希臘文明,在西元前431年,雅典—伯羅奔尼撒戰爭後就開始衰落,繼之解體。若將希臘歷史與西方歷史比較,那麼,「西方社會無論如何,已不能免於遭遇相同命運的可能性。」 基督教文明的衰落是很明顯的事實。(原文甚長)

但即使如此,也不能讓基督徒停止探索生命中最重要的根底,即信仰的本身。在人們認識上帝之初,時間往前推四千年,世上並沒有教堂、宮廟、會所。一切本心唯在敬拜。

以基督教信仰來說,所羅門王在西元前約940年建立了聖殿後,人們才開始在一棟宏大的建築物裡敬拜上帝。但是,人們是不是非要在一棟宏大的建築物裡敬拜上帝呢?答案當然是否定的。

基督教信仰中最重要的先知之一,或者就是最重要的先知以賽亞,在西元前八世紀就寫道(耶和華說)「天是我的座位,地是我的腳凳,你們要為我造何等的殿宇?這一切都是我手所造的,所以就都有了。我看顧的,就是虛心痛悔,因我話而戰競的人。(以賽亞書六十六章1-2節)

耶穌被釘十字架後使徒四散,前文提到基督教早期最重要的殉道者司提反,在受審時,對著審判他的人引用了前面這段以賽亞書的經文。司提反的結論是「其實至高者並不住人手所造的」(使徒行傳七章48節),這結論非常重要,當然也惹腦了審判他的人。司提反最終被亂石打死。

基督教的殉道精神,與佛家所說的「破」是一致的,不破就沒有「立」。司提反死後接著又有許多殉道著。這才使得福音愈來愈興旺。當然,要能心領神會這兩段經文並不容易。

人生也有涯,但面對了無涯的人生,在宗教中尋求答案並不奇怪,由宗教到信仰的選擇,做為自己終極的生命指引,對我個人來說是一個必然。

這篇文章較長,希望有回答張天師兄的問題,我也接受任何人的不同意。這是做為我告別臉友的起身炮,如果還有下一篇,就會是重現我遭到民進黨的側翼司法打擊,但官司最終大獲全勝的篇章。

作者為資深媒體人

照片來源:作者臉書。

●更多文章見作者臉書,經授權刊載。

●專欄文章,不代表i-Media 愛傳媒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