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怕空氣突然安靜?亞馬遜開會前強行創造沉默,能為企業帶來什麼好處?

雖然俗語有說「沉默是金」,不過無論是在辦公中或是會議中,仍「怕空氣突然安靜」,然而硬要擠出點什麼音效,又是另一種壓力。

其實「沉默」對工作環境並非壞事,反而還能有激發創意、降低衝突等,甚至有企業透過強行創造「沉默」來激發創意。或許我們根本不需要這麼懼怕「安靜」?

比起安靜,人們更喜歡有噪音

在公共場所內,有點「噪音」往往更令人安心,包含訊息聲、打字聲、交談聲或著步行聲等,有時後我們會把這種噪音誤認為是企業「有活力」的象徵,畢竟一個太過安靜的企業容易給人死氣沉沉的印象。不過其實這些無謂的聲響,對企業本身並無太大助益。

開放式辦公室-open-office-coworking-workspace 圖/Austin Distel on Unsplash
開放式辦公室-open-office-coworking-workspace 圖/Austin Distel on Unsplash

維吉尼亞大學曾經於 2014 年發表一項實驗,其將實驗者單獨留在空蕩蕩的房間內,在沒有手機或任何娛樂的設備狀況下度過 15 分鐘,受測者可以選擇坐著,或按鈕進行有點痛苦的「電擊」,令人訝異的是,有 2/3 的男性和 1/4 的女性選擇接受電擊。研究認為,受試者寧願做一些讓自己痛苦的事,也不願意在什麼都沒有的空間裡什麼都不做。換句話說,在尷尬地沉默中待著,對人們來說並不容易。

從經濟面角度來看,資本主義也希望我們製造更多噪音。比起坐下來無所事事、自我反思,透過不斷地資訊轟炸,包含訊息推播、影片觀看、打遊戲等,一直做發出噪音的行為,才能有收益把錢收入口袋,也造成噪音不斷在日常生活中出現,久而久之我們也習以為常。

建立規範、腦力激盪,沉默的好處比想像中更多

安靜的職場不乏有許多好處,首先能夠「建立規範」。開放式辦公室放大了許多問題,包含人員交談聲、電話鈴聲、通訊軟體訊息提示聲,都會相互打擾,有部分員工一被打擾就無法工作。為了維持安靜,大家可以坐下來共同制定規範,討論出能接受的噪音範圍,並把交談、打電話移到辦公室外頭,提升工作效率。因為談話要被迫移動,行程安排上就會盡量鬆散,也能有更多時間處理需要深思熟慮的事情。

meeting-seats 圖/Freepik
meeting-seats 圖/Freepik

會議時也常出現主持人或長官詢問大家有沒有問題,台下卻靜默以對的尷尬情境,也不知道何時才進行下一段議程。若此時能有個「強迫安靜」的時間,不用擔心議程延宕,對激發創意就更有幫助;甚至會議結束時透過問券式直接回收答案,讓內向員工更有機會表達自己看法,可以有更多想法被討論。

另外,會議中不時會出現歧見,有時為了想快速表達自己的立場,容易口不擇言,對討論不只沒幫助,還造成雙方的傷害。主持人此時若能給予大家一個「安靜」的時間,雙方就能冷靜下來,重新回想衝突點,用更理性方式去解決衝突。安靜不只避免小組成員在不理性狀態做出決議,當人們放棄口頭立場和爭論之處,也有助於思緒的重新整理,把大家的想法再次連結。

大公司如何在職場中創造沉默?

目前已有部分企業開始在會議中創造「沉默」如亞馬遜前執行長貝佐斯(Jeff Bezos)要求在開會討論前須有一段「沉默啟動」(Silent Start)時間,最長可達 30 分鐘,在這段時間裡,與會者需要閱讀與會議主題相關的備忘錄,讓與會者先好好消化稍後開會的東西,也讓趕場的員工有稍稍喘息的空間,使與會者能更容易進入狀況。半小時的空白,讓會議更有效率。

致力於推廣沉默的丹麥演講大師 Bastian Overgaard 提出「沉默 1 分鐘」理論,主持人可以在任何時機,或用任何方式宣布,讓每個與會者在一分鐘內自由地做他們想做的事。參與者可以睜眼放空或閉眼睛簡單地放鬆、冥想,也能只是調整自己的呼吸。無論參與者採何種方式,所有人目標皆是「放鬆以找到內心的平衡」。根據他的觀察,沉默不只幫人充電,也能讓人在會議上做出更大的貢獻,並進一步提高工作日的生產效率和決策品質。

不過,要在企業內推行「沉默」並不簡單,對此,Bastian 建議企業最初不要強迫大家遵守,而是透過說明好處,讓有意願的人先進行,有效果後大家自然會開始仿效,最後達到潛移默化。當未來大家都習慣後,不只在會議前,甚至在工作時都可能自主將大腦「重新開機」,提高工作時的專注力和清晰度。

資料來源:Fast CompanyForbes

更多報導
Google、IKEA 都設「快樂長」,這個新興職位要做些什麼?
遠距辦公進階版!「非同步辦公」同時打破空間、時間限制,但不適合所有人
Salesforce 打造森林辦公園區!為何後疫情時代的工作場所愈來愈浮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