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新冠癒後免疫疾病風險增3倍!飲食1招「客製化」,揪發炎致病元兇


【李芸報導】確診新冠肺炎康復後,除了留下大家熟知的易喘、腦霧等「長新冠」症狀,竟還有可能提高自體免疫疾病的發病風險!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與高雄榮總團隊聯手,追蹤90萬名新冠病毒確診者半年,發現確診者康復後半年內發生紅斑性狼瘡、類風濕性關節炎、乾癬等免疫系統疾病的風險,都提高了將近3倍!研究並登上頂尖期刊《Lancet》的子刊《eClinicalMedicine》。

確診恐致免疫系統失調!5大症狀需留心

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副院長、過敏免疫風濕科醫師魏正宗對媒體表示,可能是因為感染新冠病毒後,病毒激活了確診者的免疫反應,或是因病毒抗原與自體抗原結構相似,造成交叉反應,導致免疫系統開始攻擊自身組織、器官。且康復後隨著時間愈久,罹患自體免疫疾病風險也愈高,其中最常見的幾種疾病包括:

  • 僵直性脊椎炎:3.21倍

  • 混合性結締組織病變:3.14倍

  • 系統性紅斑狼瘡:2.99倍

  • 類風濕性關節炎:2.98倍

  • 乾癬:2.98倍

  • 乾燥症:2.62倍

  • 血管炎及多發性肌炎:1.96倍

研究也發現,女性的發病風險略高於男性;不同年齡層的表現各有差異,而41~64歲的確診者,各類自體免疫疾病發生的風險都明顯高於未感染者。另外,本身免疫系統有異狀、或是生活習慣較不正常的人,都更容易發病。如果發現確診後發現自己出現以下5大症狀,就需盡速檢查:

  1. 長期皮膚紅疹

  2. 口腔潰瘍

  3. 關節僵硬或痠痛

  4. 不明原因落髮

  5. 發燒

魏正宗醫師提醒,由於新冠病毒會殘存在身體內較久,加上是全新的病毒,因此人體產生的免疫反應也會更劇烈。無論是甚麼人種、輕症或重症,發生免疫疾病的風險都差不多,建議確診後應盡速調整作息,維持良好的飲食及生活習慣,讓免疫系統盡速恢復正常。

顧好免疫系統防疾病!5方向改善健康

新冠肺炎確診康復後,更需比平時更加倍照顧免疫系統,讓身體的免疫力盡速恢復平衡,對抗殘留的病毒,降低後遺症、免疫系統失調的風險。針對如何照顧免疫系統,功能醫學專家歐瀚文醫師在個人網站分享,免疫系統健康需由均衡飲食、照顧健康腸道、調適壓力、睡眠充足、減少環境毒素等五個方面做起。

1. 均衡飲食

飲食不均衡,或因工作有一餐、沒一餐,都會干擾身體免疫力。歐瀚文醫師特別提醒,如果攝取過多高碳水化合物、高油脂的食物或過量反式脂肪,都可能影響免疫系統,引起身體慢性發炎,建議多食用低升糖指數的食物,攝取適量蛋白質、碳水化合物,並選擇優良的油脂。

心臟外科醫師杰拉德.勒莫也曾撰文指出,容易引起體內慢性發炎的食物包括:紅肉、加工肉品、反式脂肪、大量乳製品、加工食品、精緻糖、酒精。若想顧好免疫系統、腸道健康,就需盡量遠離這些食物。


2. 照顧健康腸道

歐瀚文醫師指出,人體約有70%的免疫細胞聚集於腸道,當腸胃道狀況不佳,可能會讓免疫系統出現破口。常常腹脹、腹瀉、便秘、消化不良,都是腸胃道不佳的常見症狀。

3. 調適壓力

壓力也是影響免疫系統的重要關鍵,當一個人處於高度壓力下,會影響大腦功能,同時壓抑免疫系統功能。若處於長期壓力下,大腦會試圖讓壓力荷爾蒙「皮質醇」的分泌下降,導致免疫反應增加,引起全身性發炎反應。歐瀚文醫師提醒,可以透過運動、冥想,或到戶外走走幫助壓力緩解。

4. 睡眠充足

睡眠品質也是評估免疫力的重要指標。根據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的資訊,如果連續7天睡不滿5小時,比起每天都睡滿7小時,感冒風險將增加 3.5倍。

5. 減少環境毒素

環境中存在許多毒素,例如空氣中的懸浮微粒、塑膠製品和清潔用品中的環境荷爾蒙、或是含有重金屬的海鮮等。這些不知不覺間吸取的環境毒素,都會影響身體健康,需盡量減少接觸。

打造客製化護免疫飲食!排除飲食法揪出發炎兇手

日本元氣診所院長許崇恩醫師更進一步提出,若想透過飲食保養免疫系統,與其思考吃什麼更健康,不如找出該少吃什麼才能降低傷害。他在個人網站表示,由於每個人體質不同,有些一般人吃了沒問題的食物,例如黃豆、小麥製品、咖啡等,某些人吃下肚後,卻可能引起身體排斥,刺激體內抗體攻擊造成不良反應的過敏源,導致身體慢性發炎。如果慢性發炎持續太久,就會導致「自體免疫疾病」,造成免疫功能失調。

不過,現代人的飲食來源複雜,因此許崇恩醫師建議,如果身體出現異狀,可以透過「排除飲食法」揪出導致發炎的兇手,打造客製化抗炎食譜。他尤其推薦自體免疫疾病患者嘗試,目前許多研究都發現,僵直性脊椎炎、類風濕性關節炎等自體免疫病患,採取排除飲食後症狀得到顯著改善。

家醫科醫師顏佐樺則在聯青診所的衛教文章中,說明排除飲食法的實施方式:

階段一:排除階段

將疑似引發過敏的食物從飲食中徹底排除,維持至少兩週,才能讓食物誘發的症狀完全消失,可以一次排除一種或多種食材。由於過敏因子可能隱藏在加工食品、外食中,因此最好的解決方式為只吃自己準備的食物。

階段二:檢測階段

經過兩週後,若症狀尚未改善,代表排除食物並非過敏因子,建議先停止排除,與醫師討論後再嘗試排除其他食材;若症狀改善,則可以將食材一項一項加入飲食,看看誘發病症的食物維和。每次只測試一種食物,一次維持三天,並需詳細紀錄吃完後的生理、心理反應。


快加入《早安健康》LINE好友,讓我們守護你每一天的健康

延伸閱讀:


原文引自:不是康復出關就沒事!最新:新冠癒後免疫疾病風險增3倍!飲食1招「客製化」,揪發炎致病元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