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雕創作「站在角落」 東專李羽仙用作品說故事

臺東專科學校創意商品設計科學生李羽仙作品「站在腳落」,一具具姿勢各異的人型木雕,敘述物資匱乏的50年代,清寒家庭日常的困境與無奈。
臺東專科學校創意商品設計科學生李羽仙作品「站在腳落」,一具具姿勢各異的人型木雕,敘述物資匱乏的50年代,清寒家庭日常的困境與無奈。
李羽仙作品「站在腳落」,將傳統木雕工藝結合現代燈具,除了呈現漂流木的自然紋理,採用手工纖維紙製作的燈罩,在不同角度下都能散發出天然美感。
李羽仙作品「站在腳落」,將傳統木雕工藝結合現代燈具,除了呈現漂流木的自然紋理,採用手工纖維紙製作的燈罩,在不同角度下都能散發出天然美感。
臺東專科學校創意商品設計科學生李羽仙作品「站在腳落」,一具具姿勢各異的人型木雕,敘述物資匱乏的50年代,清寒家庭日常的困境與無奈。
臺東專科學校創意商品設計科學生李羽仙作品「站在腳落」,一具具姿勢各異的人型木雕,敘述物資匱乏的50年代,清寒家庭日常的困境與無奈。

漂流木工藝結合現代燈飾,國立臺東專科學校創意商品設計科學生李羽仙作品「站在腳落」,一具具姿勢各異的人型木雕,敘述物資匱乏的50年代,清寒家庭日常的困境與無奈,樸實中蘊含深意與趣味,現於國立臺東生活美學館生活工坊展出,邀民眾前往欣賞。

 

雙腳直立或半蹲,5具高矮參差的人型木雕,雙手高舉燈飾,讓人想起幼時被師長罰站,舉著水桶或板凳的場景,而每具木雕還有一個共同點,是腳上斷裂的人字拖,李羽仙說,作品「站在角落」靈感來自老師曾講述的故事,描述貧困孩童們對新拖鞋的渴望,反映50年代社會角落的困境與無奈。

 

李羽仙說,在物資匱乏的年代裡,只有家境好的孩子才能擁有漂亮鞋子或拖鞋,故事中的母親為了給孩子們買拖鞋,省吃儉用,甚至因此發不出壓歲錢,孩子被要求保護好鞋子,卻因意外導致拖鞋斷裂,引來母親的怒斥與處罰,體現當時的家庭生活與價值觀。

 

「因為我是呈現過去的東西,感覺漂流木蠻能代表從過去到在的樣子。」將傳統木雕工藝結合現代燈具,李羽仙說,除了呈現漂流木的自然紋理,採用手工纖維紙製作的燈罩,在不同角度下都能散發出天然美感,同時運用了傳統式、遙控式、磁控式3種燈具開關,希望能與觀者產生互動效果。

 

作品「站在腳落」融合木雕、纖維工藝、金工以及電路結構等多樣技術,展現豐富學習成果,也說一段故事,現於臺東生活美學館「臺東專科學校創意商品設計科畢業展」中展出,展期至21日,邀民眾踴躍前往欣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