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時評--統戰本質的活動有那麼可怕嗎?

第十二屆「海峽論壇」即將於本月20日在廈門舉行,國民黨將由前立法院長王金平率團參加,最受到兩岸的矚目。在兩岸敵對氣氛不斷升高,新冠病毒疫情亦尚未平息下,台灣能有重要人士前往參加「海峽論壇」,為當下的兩岸關係帶來了良性迴轉的可能性。然而,執政的民進黨走「反中」和「抗中」的政策路線,將「海峽論壇」定性成具「統戰本質」的活動,並企圖將參加該論題者塗上「賣台」及「自由民主體制的敵人」等色彩,原本即是可以想見的反應。

外傳此次「海峽論壇」可能由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國大陸全國政治協商會議主席汪洋在開幕會上致詞,因而可能也會安排王金平與汪洋正式會見的場合。以過去歷次舉行論壇時的安排,若這次王金平與汪洋會見,其實也不過是兩岸高層交流的慣例。然而,由於當前兩岸進入「冷對抗」時期,而八個多月來的疫情,又讓兩岸交流更增阻礙,未來王金平若和汪洋在廈門會見,雙方互相傳達何種訊息?值得關切。

另外,汪洋主掌全國政治協商會議,他在中共政治體制內也可謂是「統戰」工作的負責人。大陸委員會將「海峽論壇」定性為具「統戰本質」的活動,其實並沒有錯,但問題在於台灣對於統戰的理解,依然延續過去兩岸軍事對峙時期的宣傳,而視為是「對台灣統一戰爭」中的「收買」、「欺騙」、「陰謀」等概念。也因此,當某人被講成「被中共統戰」時,就意味他被中共收買或欺騙了。

「統戰」是「統一戰線」的簡稱,這裡講的「戰」就像我們講的「策略」,而中國大陸則習慣講成「戰略」一般,並不具有「戰爭」的意涵。因此,「統戰」雖是統一台灣所運用的策略之一,但卻不是指「統一台灣的戰爭」。事實上,中共現階段統戰的對象就非僅針對台灣,而他們也將統戰的意義解說成「交朋友」。但這樣的說法對台灣而言,仍無法扭轉既定成見。

2015年9月中共頒布《中國共產黨統一戰線工作條例(試行)》,於第4條規定統戰的對象是民主黨派成員、無黨派人士、黨外知識分子、少數民族、宗教界、非公有制經濟人士、新的社會階層人士、出國和歸國留學人員、港澳同胞、台胞及其在大陸的親屬、華僑和歸僑及僑眷等,可見統戰並非只針對台灣,也不是台灣民眾想像中的那種「統一戰爭」。

過去中共重視階級鬥爭的時期裡,統戰的對象是「階級身分」。2018年中國大陸修憲的結果,統戰的對象從「擁護祖國統一」的愛國者,再增加了「致力於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愛國者。由此可知,只要在這個立場上擁有相同的目標,就是「戰線上獲得統一」,持相同立場者便可努力促成團結合作,以達成這方面的共同目標,而這也是統戰的涵義。

台灣對「統戰」充滿著誤解,從而使台灣在兩岸關係開展中,遮蔽了得以看見有助於台灣發展的機遇。而更令人擔憂的是,民進黨總是拿「被統戰」來看待兩岸的交流,甚至還祭出法律懲治的恐嚇,讓台灣民眾覺得統戰是個很可怕的伎倆,這將使台灣民眾的視野與發展更加侷限。 (作者桂宏誠,民主文教基金會執行長)   【大華網路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