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特約--公司管理/裁員、狠殺伐 這些企業家如何做到“心慈刀快”?

雖然做企業各有各的成功,但偉大企業家身上都有一些相同特質,比如決斷力。 柳傳志曾經奉勸創業者,要做孤膽英雄,要會“殺伐決斷”:“有些經濟學家也把事情分析得非常透徹,但是他們做不成企業的CEO,當不了領導。因為(領導)這個角色需要該下決心的時候能下決心,該下手的時候能下手。” 馬雲大年三十開除創業元老、劉強東獨攬京東80%投票權,王衛冒著生命威脅“削藩”,華為淘汰“不奮鬥者”,海爾一年“裁員”16000名員工…… 以下梳理了大陸5位商界大佬過往魄力十足的決斷,小到一起人事任命,大到企業戰略調整、組織改革,核心要訣概括起來就是12個字,“雷霆鐵面、心慈刀快、殺人如麻”。 馬雲:大年三十開掉創業元老 今年3月,馬雲在第三期湖畔大學開學典禮上提到,為了保持一致的價值觀,阿里曾經在大年三十的晚上“狠心地”開除了一位高管。現場學員有人追問馬雲,這樣是否太過殘忍? 馬雲總結說,開除人時,“心要善,刀要快”。據中國企業家報導,這句話其實是馬雲在早年的內部講話中對類似衛哲事件的總結。 2011年1月,馬雲偶然上網收到郵件,看到一位女員工在郵件裡隨口說了句:“他媽的,我還在看一個案子,個別員工可能涉及欺詐問題。”馬雲說他當時好奇:什麼案子會讓一個女孩子說“他媽的”?一番瞭解後,馬雲覺得這件事沒那麼簡單,立即決定成立一個小組來調查。 調查結果出來以後,馬雲發現部分銷售人員為追求高業績,故意縱容或疏忽,允許部分外部分子進入阿里巴巴會員體系,有組織地進行詐騙,共有100名銷售人員牽涉其中。這一切,時任阿里巴巴CEO的衛哲難辭其咎。 離春節還有三天的時候,馬雲匆匆離開杭州,離開阿里巴巴。這是一個反常。以往,他基本上會在大年三十去公司看看員工,有時還跟他們一起吃年夜飯。這次,為了維護阿里巴巴“客戶第一”的價值觀,馬雲“要走很多路想一些問題”,包括衛哲的去留。 2011年2月21日下午,阿里巴巴集團召開了組織部門全體人員大會,會上公佈了後來引起軒然大波的猛料,“同意衛哲辭去B2B總裁職務的請求”。 在一些員工的處理上,馬雲口頭上經常掛的一句話是:我要對你做到仁至義盡,多次溝通後,你都沒法按照可接受的要求去行事的話,那我也沒辦法了。同時馬雲也坦言,每次開掉一個人的時候,心中其實有很大的壓力,也懷疑自己是否過於狠心。 “不過我有時也堅持自己的決定,因為我發現:當你對一個人不滿意的時候,你又不處理他,也不去教育他,其實大家內心都跟明鏡似的,他並不會因為你一邊漠視他的表現一邊又讓他留存在這裡而感謝你,對雙方來說是一種資源的浪費,感情的積怨。” 任正非:華為不需要想“躺床上數錢”的員工 今年2月,華為曾陷入一場意料之外的輿論風波。在華為內部論壇“心聲社區”裡,一位匿名發帖人聲稱,“華為中國區開始集中清理34+(34歲以上)的交付工程維護人員,研發開始集中清退40+(40歲以上)的老員工”。 其實,華為的人員流動一直比較大,華為裁員也已不是新聞。只是以年齡裁員的傳言,還是第一次,所以讓華為內部外部的震動都很大。對此,華為官方回應,網上所傳華為正在清理34歲以上員工的消息,純屬謠言。 隨後,心聲社區發佈了一篇任正非的內部講話,疑似對此事一個正面的回應。他表示:“華為是沒有錢的,大家不奮鬥就垮了,不可能為不奮鬥者支付什麼。30多歲年青力壯,不努力,光想躺在床上數錢,可能嗎?” 關於華為被爆出辭退34歲以上程式師的消息,有網友認為,程式師的核心競爭力就是跟得上技術潮流,熬得起精力和時間,為公司輸出成果。30多歲的程式師在這一點上處於絕對劣勢。哪怕保持在行業中上游水準,公司管理者依然會猶豫是不是要換個人幹,原因就是30多歲的程式師薪水太高,性價比太低。公司是追逐利潤的,處於運營成本的考慮,使“優化人員和薪資結構”成為必然。 儘管如此,我們也不要忘了,華為是一個以薪酬激勵出名的企業。今年3月底,華為發佈了2016年年報,其中一個數字引發瘋狂討論:華為全球員工17萬人,總計941.79億元的雇員工資,再加上130.76億元的時間單位計畫(期權獎勵),有網站由此計算出:華為員工平均年薪為63.1萬人民幣。 張瑞敏:一年 “裁掉”16000名員工 沒有成功的企業,只有時代的企業。張瑞敏認為,發展30年來,海爾如今依然“如履薄冰”。“所有企業都要跟上時代的步伐才能生存,但是時代變遷太快了。我們可以自我顛覆,但顛覆不好就可能是顛倒。” 由此,作為傳統家電企業的代表,海爾改革的“破立實驗”也在不斷扛住內外部壓力,堅決推進。2013年初海爾員工數量是8.6萬人,年底減少至7萬人,減員比例為18%。這在張瑞敏看來,是海爾組織變革中必不可少的一步。但在其對外公佈3天后,在業界引發了軒然大波。 “海爾要變天?”“海爾被瘦身”“改革負面清單顯現”,一時間外界爭議聲四起。而實際上,這並非外界理解的“裁員”。張瑞敏的想法是鼓勵更多的在冊員工跳出傳統的企業組織,轉為創業者。在冊的員工會越來越少,而線上的資源會越來越多。 在張瑞敏看來,在互聯網時代,用戶與企業的關係正在發生改變。這項改革主要有三方面的初衷: 第一,企業和用戶之間要零距離。從原來企業大規模製造變成大規模定制,所以生產線要改變。 第二,去中心化。互聯網時代每個人都是中心,沒有中心,沒有領導,因此科層制也需要被改變。 第三,分散式管理。全球的資源,企業都可以利用,全球就是企業的人力資源部。 詳情見《張瑞敏最新內部分享:決策權、用人權、薪酬權都給員工,你敢嗎?》 劉強東:組織 “大換血”,扭虧為盈 京東出現問題是從它變成大公司開始的,解決方法是通過一系列鐵腕調整,從平和走向戰鬥,從大公司回到創業公司。 今年5月,京東宣佈2017年一季度實現淨利潤14億人民幣,之前它連續虧損了11年。這一切來得似乎毫無徵兆。多數人不知道,一年前,這家公司剛剛經歷了成立後的最低潮,它是如何出現問題,又是如何解決問題的? 京東集團於2014年5月在納斯達克上市,同年,劉強東卸任京東商城CEO,繼續加大對公司的放權力度。但兩年過去,他發現很多管理者不作決策,大量事情議而不決。京東已經變得越來越不敢犯錯了。 京東曾經是一家以成本效率、以犧牲和奮鬥來成功的公司,他們當年是遊擊隊是造反者,年輕且鬥志昂揚,但現在京東已經超過12萬人,過了這麼多年,經歷了收權放權又收權,到了2016年前後,整個公司面臨的是——早期價值觀被稀釋,部分員工士氣低沉。 看起來,京東依然在正常運轉,GMV依然以每年40%以上的速度增長,依然超出阿里巴巴旗下電商業務25%的交易額增長。它可能什麼都沒有做錯,它只是進入了所有大公司都會面臨的階段——平穩期。而這種混亂、緩慢、員工的不盡責似乎都是不可避免的。 就在這時候,劉強東回來了!他親自操刀京東上市以來最大的一次組織結構調整。劉強東重新執掌起業務一線。商城的10位主要高管、集團總共18位高管直接向劉強東彙報,同時,他擁有京東80.2%的投票權。 並且,劉強東將京東到家與京東金融通過合資和獨立運營的方式進行剝離,不再需要商城大規模輸血;合併同類項,盡可能把相關業務閉環在一起,並形成中台部門,以提高內部效率。劉強東通過一系列鐵腕調整,以期把這家龐大的公司重新拉回戰鬥狀態。 他用三個詞來解釋京東的調整邏輯——揚長避短、強調閉環、強調授權。調整的核心是聚焦、進攻和提升效率。 王衛:冒著生命威脅,鐵腕“削藩” 1993年,22歲的王衛創辦順豐,幾乎憑一己之力,締造了“中國大陸的聯邦快遞”,並迅速成長為中國大陸的“快遞之王”。 馬雲曾說,他最佩服的人是能管理七萬基層員工的順豐老闆王衛。 王衛喜歡挑戰極限運動,甚至是帶有身體暴力性質的。有人曾這樣評價王衛:他身上既有運動家的沉著浪漫,也有當代商人食肉動物一般的攻擊性。正是這樣的魄力,使王衛帶領順豐從草根班底走向突飛猛進的發展正軌。但這個過程並非一帆風順。 順豐最初的產品基本是深港件,需求增長很快。不久,順豐以順德為中心,將發展網路輻射至廣東省以外。業務模式快速複製在長三角地區,進而紮根華中、西南、華北。除了公司所在地的順德,當時順豐新建的快遞網點大多採用類似加盟的方式,對地方放權以及利潤的激勵,自下而上,順豐似乎走上了有序的發展之路。1999年之前,王衛曾短暫地離開過公司,每天陪太太喝喝茶,打打高爾夫,淡出日常管理。 然而這種清淨的富貴閒人生活並沒有持續多久,順豐的放權管理逐漸出現破綻。隨著網點和人員的增多,被"承包"的各個片區開始形成各自為政的局面。在利益的驅使下,一些加盟商夾帶私貨、延攬業務。如果不及時控制,順豐很有可能喪失掉經營起來的信譽和市場。 1999年,一個投訴電話打到王衛那兒,意識到事態已經很嚴重的王衛,明白自己需要馬上回歸。同時,他性格中強硬的一面開始凸現,從1999年起,青年王衛不動聲色地展開了全國的削藩收權行動。一方面強制要求加盟商將股份賣給他,另一方面對加盟商以後的福利待遇給出了相當豐厚的條件。 這場改革遇到了各種阻力,王衛甚至受到了生命威脅,但他也毫不退卻。正是由於他的堅持,經過兩年的整頓,順豐的架構和各分公司的產權明晰起來。為了將資產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即便是在創業中跟隨他十幾年的人,王衛也不分給一分錢的股份。在這個過程中,他甚至將曾經供職于公司的父親與姐姐拒之門外,足以看出王衛的雷霆鐵面。 結語 對於決策者來說,那些有共識的問題往往容易痛快地下決定,但如果你堅持的想法違背了周圍的團隊,非要跟人硬抗,許多人既沒做過也不敢做。 比如用人,優秀的企業家總是能力貢獻導向,善於傳遞危機意識與責任。當能力跟不上速度,不能為企業做貢獻的時候,要靠建立一套機制、制度來殺人。無論是誰,沒業績、沒能力就下來,就不能在企業混,六親不認,奮鬥者為本,不能養懶人。 柳傳志講,優秀的企業家要會殺伐決斷。“有時候我看書,覺得作者把事情講得很透徹,讓我佩服得五體投地。有些經濟學家也把事情分析得非常透徹,但是他們做不成企業的CEO,當不了領導。因為這個角色確實需要該下決心的時候能下決心,該下手的時候能下手。” 在判罰比賽時,專業的裁判有個心照不宣的潛規則: “迅速吹哨,聲音要大,不要回頭看”。在球賽關鍵時刻,即使果斷吹哨吹錯了,長遠來看常常也比那些事後證明沒錯,但卻軟弱無力的判斷更有好處。 【中央網路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