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特約--區域經濟/三大自貿區差異化定位

4月1日,四川、陝西和重慶成為西部首批掛牌的內陸自貿試驗區。川陝渝三地在地理邊界上兩兩接壤,同時在經濟發展程度和產業結構方面皆有共同點。在此背景下,三地自貿試驗區在承接的任務和發展目標方面究竟有哪些異同?西部自貿區究竟擬定了哪些探索重點? 經過對比分析,最終得出的結論是: 首先,川陝渝三地自貿區存在差異化定位,但主要基於西部大開發、長江經濟帶和“一帶一路”三大“國字型大小”戰略展開; 其次,在川陝渝三地產業發展方向出現分化的背景下,各地自貿區探索任務也隨之發生變化。這或削弱三地產業同質化的情況,利於地方經濟的健康發展。 再次,川陝渝三地經濟發展現狀差異明顯,尤其是以核心實施區為例,西安在與成都和重慶的競爭中仍處於“追兵”角色,這要求陝西在進行自貿區探索時,需要重點考量如何壯大地方經濟總量。 最後,西部三大自貿區總體方案中均涉及依託中歐班列擴大對外貿易的試驗任務,體驗了中歐班列在如今西部進出口貿易中的重要性。 個性化舉措彰顯差異性 近20年來,涉及西部地區的“國家級”區域戰略,主要包括西部大開發戰略、長江經濟帶戰略和“一帶一路”倡議,上述戰略在西部三省市自貿區的總體規劃中皆有涉及。 參考川陝渝三地自由貿易試驗區總體方案的“導語”部分,分析師發現,僅重慶方案做到了對三大“國字型大小”戰略概念的全覆蓋。 重慶自貿區總體方案明確提出,建立中國(重慶)自由貿易試驗區是新形勢下全面深化改革、擴大開放和深入推進“一帶一路”建設、長江經濟帶發展、西部大開發戰略的重大舉措。 四川自貿區總體方案僅包括西部大開發、長江經濟帶戰略,陝西則包括“一帶一路”和西部大開發戰略。 分析師注意到:第三批自貿試驗區共性舉措大概占75%,包括建設法治化、國際化、便利化的營商環境,擴大投資領域開放,推進貿易轉型,深化金融領域開放創新四個方面,各個自貿區的個性化舉措大致占25%。 個性化舉措進一步顯示了川陝渝三地未來發展方式的差異性。 四川的個性化舉措可以概括為“以大通道大口岸綜合物流聯通世界”。第一是在四川自貿區範圍內構建內陸開放必備的空、鐵、公、水聯運的立體綜合開放通道體系;第二是通過開放通道多式聯運,形成獨具四川特色的與“一帶一路”、孟中印緬經濟走廊和長江經濟帶聯通的綜合物流服務體系。 陝西在多處提到了“人文交流”概念,這是陝西方案中有別於川渝的最大獨特性。如在“戰略定位”中提出,陝西要成為“一帶一路”的人文交流重要支點。在“發展目標”中提到,要建設成為人文交流深入的高水準高標準自由貿易園區。 重慶的個性化舉措可概括為“新規則探索與區域協調發展”。主要包括兩個方面:第一是將以渝新歐為重點,探索建立“一帶一路”建設政策支持體系,探索陸上貿易規則話語權制定;二是推動長江經濟帶和成渝城市群協同發展,即探索建立區域聯動發展機制,促進區域產業轉型升級,增強口岸服務輻射功能。 川陝渝產業進一步分化 產業基礎和發展現狀,決定了各地自貿區試驗任務的差異性。 從產業基礎角度看,重慶、陝西和四川存在一定的相似性,如三地皆積極發展電子資訊產業、汽車產業以及航空產業。 分析師認為,川陝渝三地之所以呈現一定的產業相似性,主要原因有兩個方面。 第一是源自國家三線建設時期,位於內陸地區的川陝渝三地承接國家工業建設任務所積累的產業基礎,如陝西和四川的航空產業,重慶的重工業等。 第二是源自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後,西部地區承接的沿海產業轉移,如川渝兩地的電子資訊製造業等。 同時,隨著內陸經濟的發展,即使是存在同質化的產業,也根據各地產業發展的方向和階段不同出現分化。而這一分化,也通過各地自貿區的總體方案來顯現。 比如,在電子資訊製造業方面,在2008年後,川渝兩地以承接沿海產業轉移為契機,吸引了以富士康、仁寶緯創、戴爾、聯想等一批電子資訊代工和自主生產企業落戶,經過接近10年發展,電子資訊製造業已經成為了兩地工業經濟的支柱。 但在全球市場需求下降,以及智慧手機產業對傳統平板電腦、筆記型電腦的衝擊下,兩地傳統的電子資訊製造業產量與產值已經出現“雙降”,尋找加工貿易的下一個風口成為兩地的共同目標。 因此重慶自貿區的總體方案中,提出了“推進貿易轉型升級”的探索任務。具體而言,國家希望重慶在自貿區範圍內,“大力培育高端飾品、精密儀器、智慧型機器人、積體電路、平板顯示等加工貿易新產業集群,搭建加工貿易轉型升級的技術研發、工業設計、智慧財產權等公共服務平臺。” 分析師認為,重慶市將“高端飾品”列在第一位,體現了未來重慶市承接產業轉移的重點對象出現變化的趨勢,高端飾品加工業將成為重慶有別於四川省和陝西省的新經濟增長點。 三地均發力中歐班列 經濟發展瓶頸對各地自貿區的發展提出了最現實的考驗,這也成為川陝渝自貿區總體方案中希望破解的難題。 經濟方面,川陝渝三地自貿試驗區的核心區,分別是成都市、西安市(包括西鹹新區)和重慶主城區。從經濟總量角度觀察,重慶市和成都市均已突破萬億元,而西安市2016年GDP逾6257.18億元,不足上述兩個城市一半,即使加上咸陽市的2396.07億元,大西安地區經濟總量也未能突破萬億元。 同時,川陝渝三地各自輻射的城市群規模以及經濟腹地大小也呈現了較大的差異性。成都市以成都平原經濟區為主,2016年GDP總量突破2萬億元,達到20774.15億元;重慶全市的GDP也超過1.4萬億元;而以西安為中心的關中城市群,經濟總量低於上述兩地,2015年關中地區GDP為11585.17億元。 在上述三地中,西安市扮演著“追兵”角色。 由於在經濟總量、城市群規模等方面均落於下風,這不僅是當地經濟發展的瓶頸,也對未來自貿區建設有所制約。但分析師認為,西安和咸陽目前力推的“大西安”戰略,正是為彌補這一短板。 外貿方面資料是反映自貿區試驗成果的一塊試金石。 川陝渝三地作為內陸地區,對外貿易與沿海相比存在天然劣勢,但隨著近幾年各地“中歐班列”的開通,這一局面有效緩解,因此中歐班列也被川陝渝地方政府列為重點發展對象,三地自貿區的總體方案都涉及中歐班列。 四川自貿區總體方案提出,“支援成都國際鐵路港建設國家對外開放口岸,依託中歐班列(成都)等打造國際鐵路運輸重要樞紐,推進與泛歐泛亞國家(地區)樞紐城市的互聯互通。” 陝西自貿區總體方案提出,提升中歐班列(西安)輻射能力,推動將中歐班列(西安)納入中歐“安智貿”試點計畫。 重慶自貿區總體方案提出的利用“渝新歐”探索中歐陸上貿易新規則的自貿區試驗任務,更是有別於其他自貿區的個性化舉措。 分析師注意到,陸上貿易規則是有別於海上貿易規則的一種國際貿易新規則,並有別于海權時代由西方國家主導制定,陸上貿易規則的制定將依託於以渝新歐為代表的中歐班列,通過實際運行中的實踐與探索,逐步完成制定。 在西部三大自貿區的總體方案中,雖然具體表述各有不同,但探索內陸開放是一項共同任務。 【中央網路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