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特約--區域經濟/深圳開啟新一輪城市總體規劃

短短37年時間裡,大陸深圳以一種前所未有的速度,完成了從邊陲小鎮到現代化超大城市的巨大飛躍。與特區共同成長的深圳規劃,在其間起到舉足輕重的作用。 今年9月,大陸國家住房和城鄉建設部(下稱“國家住建部”)下發新一版城市總體規劃編制試點的指導意見,深圳市被確定為全國15個試點城市之一。 “深圳正在全面詳細部署《深圳市城市總體規劃(2016-2035年)》(下稱“新一版城市總體規劃”)的編制試點工作。”昨日,深圳市政府召開編制試點工作新聞發佈會,深圳市人民政府副秘書長徐松明如是稱。 據悉,新一版城市總體規劃自去年啟動前期工作,成立了由市委書記任組長、市長任常務副組長的高規格領導小組,多領域專家組成專家顧問委員會,由五家技術單位組成聯合團隊,設置了涵蓋全市所有部門的專項研究,邀請國家相關部委、省相關廳局和相鄰城市的部門領導和專家積極參與規劃編制工作,將於2017年底完成初步成果進行上報。 據悉,11月10日下午,深圳市規土委將舉行第一場主題為“共想2035”的工作坊,有意向的市民可在深圳市規劃和國土資源委員會網站報名參加。 城市定位 依託粵港澳大灣區 找准國際國內定位 過去三十多年,深圳曾經制定過1986版、1996版和2010版三版總體規劃。 在發佈會上,深圳市規劃與國土資源委員會副主任薛峰稱,深圳總是先於全國其他城市探索規劃編制的新思路新模式,樹立了我國城市規劃建設管理的標杆。據其介紹,新一版城市總體規劃要發揮戰略引領和剛性管控作用,把握好戰略定位、空間格局、要素配置和規劃方式,做好城鄉統籌,落實“多規合一”,實現“一本規劃、一張藍圖”。 此前的《深圳市城市總體規劃(2010-2020)》,首次將深圳的城市性質定位從原來的華南地區中心城市轉為全國經濟中心城市,同時深圳也成為繼北京、上海之後的第三個國際化城市。而去年國家“十三五”規劃綱要,則第一次將深圳確立為國際科技、產業創新中心,全國海洋經濟發展十三五規劃也提出將深圳建設為全球海洋中心城市。 在新一版城市總體規劃編制中,薛峰指出,深圳不僅是經濟特區建設的成功典範,更是代表中國大陸參與世界競爭的國際化大都市。“深圳既要打開國際視野找准自己的國際定位,也必須找准在國家的定位。依託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重要平臺,發揮在‘一帶一路’建設中的作用,為海洋強國建設做出新貢獻。” 總規思路 從被動的功能外溢轉向區域協同共建 縱觀過往的三版總體規劃,1986版、1996版並沒有明確提出“區域協作”的思路。而2010年通過的《深圳市城市總體規劃(2010-2020)》,則肯定了深圳“三軸兩帶多中心”的軸帶組團結構,一定程度上改變了過去城市佈局結構裡相對封閉的模式。 “深圳是一個面積並不大的超大型城市,資源面臨發展瓶頸,現在要到更大的區域裡進行資源協調。”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深圳分院總規劃師羅彥在現場表示。 也正因此,區域協作成為新一版城市總體規劃的重點內容。薛峰稱,接下來深圳將從被動的功能外溢轉向積極的協同共建,從深港合作、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深莞惠經濟圈(3+2)、深汕合作區等多個層面推進區域協作。 “作為改革開放特區城市,深圳前30年主要通過要素引進,下一步深圳要從過去的引進來轉向引進來和走出去並重,加強跟全球的經貿交流。而且在引進內容上也要發生變化,從過去單純的產業要素引進轉向引進人才、團隊以及更多的創新元素,建設創新型城市。”羅彥詳細分析了區域協同共建的思路。 羅彥認為,粵港澳大灣區是深圳最直接的區域協調平臺,深圳有幾個方面需要努力。首先,深港關係已經從過去的製造業合作走向現在的創新和服務合作,合作水準和領域應該比以前更廣泛。深港未來的合作可能不僅僅是交界地區,還會拓展到區域範圍內,並共同深度參與“一帶一路”沿線港口、產業園區和新城建設。其次,隨著深中通道的建設,珠江口灣區通道的打通,深圳區域腹地正從東莞、惠州進一步拓展到泛珠地區。第三,參照國際大都市的發展經驗,深圳基本上在50公里範圍內配置作為都市圈核心城市所應有的資源,在產業、居住等方面實現區域共建,實現網路化發展。第四,要更高水準推進深汕特別合作區的發展,深汕特別合作區下一步要作為深圳的特別功能服務區,實現一體化發展一體化建設,實現深圳探索國家區域合作的示範。 新增用地 首先保證公共服務設施等用地 七年之前,《深圳市城市總體規劃(2010-2020)》在全國首次提出將存量挖潛作為建設用地的主要供給方式。在新增建設用地非常有限的情況下,由增量擴展轉向存量優化和調整的規劃,為這些年深圳的可持續發展指明了方向。 據悉,新一版城市總體規劃的編制進一步將空間供給的重點從規模拓展轉向品質供給,提出以支持創新和國際化為出發點,建立差異化空間供給模式。既要優化調整存量用地土地的利用結構與佈局,改善城中村面貌,提升舊工業區效益,煥發老城區活力,提高空間資源利用效率;又要引導存量空間的精細化營造,通過公共空間改善、建築物改造修復、公共活動植入等手段活化城市空間資源。 “深圳原特區內外在公共服務方面存在不均衡,這次要在全市域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均衡化方面實現一個大的改觀。”深圳市規劃國土發展研究中心總規劃師鄒兵具體解釋了未來深圳的土地供給方向,他指出,“有限的新增用地首先要保證公共服務設施用地、城市綠地等,所以這次規劃中跟老百姓(56.050, 0.00, 0.00%)生活息息相關的教育醫療、文化體育設施用地等無論規模還是比例都有較大的增長,同時居住用地也會適度增長。” 鄒兵同時表示,要實現城市空間從功能建設向活力營造轉變,打造兒童友好、人才友好、老年友好、國際友好的全民友好型城市。“我們將針對不同類型人群對城市空間的需求作出精細化安排,比如針對兒童友好打造一個5分鐘安全成長圈,針對老年友好打造一個10分鐘宜居健康圈,針對人才友好打造一個15分鐘活力社交圈,針對深圳國際化城市的發展需要打造一個國際化服務生活圈。” 住房發展策略 通過城市更新等增加保障房供應 去年10月,《深圳市住房建設規劃(2016-2020)》正式出爐,根據規劃,“十三五”期間,深圳計畫實現新增住房有效供應65萬套,其中,力爭新建商品住房批准預售與現售30萬套,保障性住房和人才住房供應35萬套。照此預計,這一期間,深圳住房總需求約180萬套,其中,購房需求約70.8萬套,租賃住房需求約109.2萬套。 “深圳的一個具體情況是,住宅總量並不少,關鍵問題在於住房結構性,即配套完善的成套性住宅數量不夠。”發佈會上,鄒兵給出了接下來深圳的住房發展策略,“我們將在有序供應的同時,調整優化結構,將住房的品質提至更高,並給予更好的配套服務。” 鄒兵介紹,住房供應應該是多管道、多方式,保證生活在這個城市的人都有比較好的居住空間。“未來將通過城市更新等途徑增加保障性住房的供應,明確規定配置保障房的比例。而且這些保障房將儘量安排在交通便利的軌道網站周邊,保證城市不僅宜業,而且宜居、宜行。” 1986版 總規的彈性規劃奠定了深圳城市持續健康發展的整體格局,特別是其制定的帶狀組團式城市結構很好地奠定了深圳今天城市發展的格局。 1996版 總規的全域規劃則適應了城市高速增長期的空間拓展需求,是第一次將規劃區範圍擴展到全市域,為特區內外一體化發展起到了重要推動作用。 2010版 總規率先探索了經濟社會轉型條件下的非用地擴張型的轉型規劃,這是第一次也是第一個城市提出來把存量挖潛作為建設用地的主要供給方式,非常有意義,為深圳城市的可持續發展指明了方向和路徑。 ———深圳市規劃與國土資源委員會副主任薛峰 【中央網路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