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特約--產業追蹤/陸消費貸機構紛紛裁員關店

大陸的消費金融正進入爆發期。不過,近期多家涉足消費貸的機構紛紛收縮業務,或關店或裁員。業內人士坦言,消費金融前景依然被看好,但是強監管之下,不合規以及規模小的平臺退出將成趨勢,而非持牌機構獲得低成本資金難度也將加大。 Wind資料顯示,1至8月,居民新增消費性短期貸款達1.28萬億元,已達去年全年的1.54倍。市場的巨大潛力吸引了各大機構“跑步”進入這一領域,除了商業銀行、持牌消費金融公司、電商平臺,多家網貸平臺也紛紛轉型佈局這一領域。 但是,有些機構為了擴張規模、追求利潤,鋌而走險進行各類違規操作等,使得整個行業的風險係數增加。 業內人士指出,消費貸幾大陷阱,最常見的是收費陷阱,部分機構除了高額利息,還在未提前告知客戶的情況下加收服務費、管理費等各種名目的費用。另外,部分機構還肆意篡改客戶的分期期限等,如不經過客戶同意私自將12期分期改為24期甚至被改成36期。 成本高部分機構撤出 經過一輪激烈的競爭,近期多家消費金融機構紛紛收縮業務。如深圳某老牌的消費金融助貸公司,就宣佈關閉多個城市的業務並裁員。 對此,某知情業內人士向記者透露,這些公司均是非持牌的消費金融公司,收縮業務是因為銀行等機構資金支援力度減小了,融資速度無法跟上,容易造成資金斷裂;另外,競爭加劇導致線下獲客成本高,欺詐風險高。 前述人士進一步解釋稱,監管趨嚴,銀行等資金提供方出於風控考慮,會對金融機構減少這方面的資金額度,而非持牌機構首當其衝。 記者瞭解到,不同類型機構的資金成本差異頗大,如持牌消費金融公司通過同業拆借、同業授信,以及資產證券化,可獲得低成本的資金,資金成本在4%~6%之間,而非持牌機構中,向C端理財獲取資金的成本動輒10%以上。 不過,對於消費金融的發展,業內紛紛看好。馬上消費金融、招聯金融等消費金融公司,今年上半年淨利潤均超越去年全年。 多方預測顯示,“十三五”期間我國的消費信貸餘額將達到10萬億級的規模,年化增長率在20%以上。 消費金融牌照 爭奪將更為激烈 馬上消費金融公司助理首席風控官楊明認為,從市場需求的角度來說,消費金融公司遠未達到充分競爭。不過,監管趨嚴之下,行業將告別野蠻生長。 “很多涉足者都將該行業想得太簡單了,穩定的低成本資金來源,完善的風控體系等,這些都並不容易。”楊明指出。 而多位業內人士指出,未來,在獲取低成本資金方面,持牌機構的優勢將更加顯現,銀行等機構的資金支援會更傾向於持牌機構。未來,消費金融牌照爭奪將更為激烈。 相關新聞 消費貸被嚴查 放貸審慎 廣州日報訊 昨日,銀監會審慎規制局局長肖遠企表示,央行和銀監地方分支近期在調查挪用消費貸用於購房或投資。 廣州方面,9月中旬,央行廣州分行與廣東銀監局已聯合下發《關於消費貸管理、防範信貸資金違規流入房地產市場的通知》(下稱《通知》),要求銀行機構嚴格執行貸前交易背景真實性調查,加強受託支付審查和資金流向監測,強化貸後貸款用途驗證和管控,多方查證貸款用途的真實性和合規性。不僅如此,個人消費貸還不得超10年、最高100萬元,已抵押房產未全部歸還貸款前,不得以再評估後的淨值為抵押追加貸款。 廣州地區某股份制銀行相關人士告訴記者:“近期分行已要求,強化查證消費貸的貸款用途,我們對放貸也很審慎。” 記者觀察 開發商紛紛拓展新融資管道 記者發現,今年以來,正常途徑流向樓市的資金監管嚴格,開發商今年前8個月資金到位同比增速比1~7月份回落0.7個百分點,個人按揭貸款增速也降至2.4%。因此,不少開發商積極開拓新的融資管道。9月29日,中糧地產發佈公告稱,該公司擬通過金融機構設立“中糧地產購房尾款資產支持專項計畫”,並計畫向不超過200人的合格投資者發行資產支援證券,募集規模為不超過15億元,期限不超過3年。同時將對外提供財務資助額度由156.82億元提高至255.705億元。 境外融資也成為不少房企的重要選擇,8月3日,華潤置地與多家境外銀行簽訂了一筆高達110億港元的貸款融資協議,期限為5年。另外,包括綠地、融創、中海地產、龍湖、碧桂園、雅居樂等房企都分別發行了5億~10億美元不等的境外債,以補充資金需求。 中原地產最新資料顯示,7月單月,房企海外融資合計達32.8億美元,年內累計海外美元融資額超過250億美元,相比2016年同期的82.7億美元已經大幅上漲。 有分析認為,短期而言,房地產通過銀行以及證券市場融資依然有難度,不排除越來越多的房企選擇境外融資,特別是在港股上市的內地房地產企業。 【中央網路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