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點評--台灣對WHA應求實際而非宣傳

今年五月台灣能否重新以觀察員身份出席WHA世界衛生大會,愈來愈成為台美聯合抗衡中國大陸的宣傳戰,這是否反而升高台灣出席的障礙,令人關注。對台灣民眾而言,能夠達到出席的目的應該比宣傳戰更重要。

 

台美雙方官員日前舉行了一次網路虛擬論壇,討論如何分享台灣對抗新冠肺炎疫情的經驗,以及如何恢復台灣在WHA觀察員的身份。參加此一論壇的有台灣駐美代表高碩泰、外交部政務次長謝武樵、國際組織司司長陳龍錦、美國在台協會台北處長酈英傑、美國國務院國際組織局代理助卿普萊爾、亞太事務首席副助卿科普、亞太事務副助卿費德偉、國際組織局副助卿庫克。

 

台灣才於三月中旬宣佈每周向美國提供十萬個口罩,不到兩周之後即又宣佈向美國捐贈二百萬個口罩、向歐洲及友邦分別捐贈七百萬和一百萬個口罩。在行有餘力之下支持各國抗疫是應該的,美方也不至於只是為了口罩就和台灣開會研商WHA的事,畢竟川普已於三月十六日簽署了參眾兩院通過的聲援台灣國際參與的台北法案,故有付諸行動的必要。

 

但在當前兩岸衝突對立的形勢下,台美加強合作不可能不引起大陸的不滿與反制,如此究竟是否有助於台灣出席WHA,亦即大陸將因國際壓力而允許台灣出席?還是更加確信蔡政府「以疫謀獨」而繼續成功抵制台灣?於此台灣的命運便繫於中美兩強角力的結果。比起馬英九執政時期,台灣經由改善兩岸關係而得以出席WHA,什麼樣的情況真正對台有利,是不言可喻的。

 

上述台美論壇用恢復兩字來定位台灣在WHA曾有的觀察員身份,正是因為該項身份是馬政府與大陸良性互動才開創出來的,原本並不存在。WHA是WHO世界衛生組織的最高權力機構,每年五月在瑞士日內瓦召開為期一周的會議;WHO則是聯合國的專門機構之一。中華民國在聯合國的地位於1972年被中國大陸取代後,便退出WHO,也就無法再出席WHA了。

 

直到2008年國民黨執政、馬英九就任總統後,兩岸基於九二共識而恢復中斷了九年的制度化協商,此後八年的兩岸關係和平發展促使大陸認同台灣出席WHA的需求,於是自2009年起,台灣以各方都能接受的中華台北名義,繼巴勒斯坦、梵蒂岡、馬爾他騎士團之後,成為WHA的觀察員。然而,台灣並非每年都必然能夠出席,乃依兩岸關係狀態來決定能否獲得邀請函,可見兩岸關係是關鍵所在。

 

台灣上次所獲的邀請是在2016年馬英九卸任前夕,該函特地註明係依聯合國2758號決議(指大陸政府是代表中國的唯一合法政府)及一個中國原則,這是此前七年皆無的情況,顯係針對即將成立的蔡政府而來。儘管這樣的待遇不如馬時期,蔡政府仍派員前往出席,而從2017年起,台灣更連邀請函也沒再收到了。

 

當前國際挺台的聲量仍然不小,但是執政者必須思考究竟是應重建兩岸互信以走進WHA,或者只是為了積累批判大陸的宣傳材料。一旦今年在美國積極加持下,還是無法獲得邀請函,是不是反而更加突出大陸的絕對影響力和兩岸關係的重要性?   【大華網路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