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銘美術館「方物」雕塑大展 黑潮計畫支持深化國際連結

記者黃朝琴/臺北報導

在文化部「黑潮計畫」支持下,朱銘美術館「方物」亞洲當代雕塑展即起登場,這項重要大型群展由臺灣、韓國策展人共同操刀,匯聚臺灣、韓國、日本、中國、香港、印尼、泰國等20位亞洲各地藝術家,探索詮釋物質多重意義,以雕塑言之「有物」,展期至2025年1月12日,透過當代雕塑作品為觀眾開展關於「物」的新視野。

文化部常務次長徐宜君表示,朱銘美術館長期推動雕塑與兒童藝術教育,文化部推動各項「黑潮計畫」,就是希望為國內藝文場館與國際藝術社群建立連結,將臺灣文化內容力量傳播至國際,同時進行經驗交流,朱銘美術館主辦的「方物」大展就是最佳體現案例,文化部很榮幸參與支持,希望深化國內博物館連結國際藝術家。

朱銘美術館表示,去年成立「臺灣當代雕塑研究中心」,今年進一步提出「臺灣當代雕塑」及「國際當代雕塑」2大年度計畫主軸,積極拓展國際夥伴關係。「方物」亞洲當代雕塑展是該館主辦過集結最多國籍藝術家的重要大型群展,無疑是該館邁向國際的重要大展,品牌國際化里程碑,透過來自亞洲各地藝術家的精彩作品,為觀眾呈現多元文化的藝術盛宴,也希望積極推廣全球藝術交流,並打造國際影響力。

展覽由臺灣策展人劉俊蘭及韓國策展人崔泰晚(CHOI Tae Man)共同操刀。劉俊蘭解釋,展覽命題「方物」概念是展現新的物質觀點,並透過藝術家敘事談論亞洲故事,甚至進一步思考人類與物質間的密切關聯;崔泰晚期盼,希望觀眾能於展覽中感受雕塑如何打開視野與不同的藝術表達。

印尼藝術家哈索諾(FX Harsono)作品《漫長旅程後遺留下的文化》,以竹編船為載體,搭配他在印尼蒐集到具有中國文化特色的象徵物品,如蓮花燈座、波浪鼓等,呼應他的印尼華裔身分,也以船表達祖先渡海與遷徙歷史。

臺灣藝術家羅懿君《蔗渣飛彈》以作品呼應歷史,她以甘蔗渣、菸草、硫磺粉等材料,依據美國售臺飛彈款式捏塑,並將其懸掛於空中,觀眾只要拉動下方拉環便可讓飛彈衝向上空。甘蔗為臺灣昔日重要經濟作物,後也運用於軍備燃料,暗示著地方物產與國際政治、權力間的緊密關係。

哈索諾2024作品《漫長旅程後遺留下的文化》。(朱銘美術館提供)

羅懿君 2024作品《蔗渣飛彈》。(朱銘美術館提供)

鳥光桃代 2023作品《總覺得有點不舒服》。(朱銘美術館提供)

赫立.多諾2017作品《基因操弄》。(朱銘美術館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