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家同/拿破崙:英雄、皇帝與失敗者

李家同/拿破崙:英雄、皇帝與失敗者
李家同/拿破崙:英雄、皇帝與失敗者

    眾所周知,拿破崙奪得政治權力的最後一步,是讓自己成為權力的絕對象徵:皇帝。然而,沒有人知道是否在一開始,他就已經想要得到絕對的權力、建立「法蘭西帝國」,唯一可以確定的是,他是一個有著巨大企圖心的天才軍事與政治家,正好大革命的時代給他機會,讓他成為英雄、政治家乃至於一位皇帝。

    政治家拿破崙

    上次提到,在霧月革命中,雖然不算一帆風順,但拿破崙總算得以建立一個不受議會限制的政府,這套系統被稱為「執政府」,嚴格說來,並不是拿破崙所獨創,執政府的體系是由另一位大革命的元勛:西埃士所創建,但最終被拿破崙篡奪並改變。

    這套系統主要的目的,是為了解決法國大革命以來,因為黨派政治主導國會,進而影響政府運作的混亂情況,新制度中,大幅縮減了國會的權限,國會不再擁有創制法律的權力,只能對執政府設計好的法條、政策做討論與投票審核,國家政策制定與執行權利則被集中到三位「執政官」所代表的政府手中。三個執政官在原始的設計中,本有彼此制衡的關係,但在拿破崙主導下,三執政中設立了「第一執政官」由拿破崙擔任,讓新的制度大幅的從「少數菁英」變為「一人專政」的政府。

    不過,在執政府運作的1799年到1804年之間,黨派鬥爭並沒有減少,但這些黨派鬥爭失去了立法與行政力量的支援,迅速的在拿破崙執政的期間被打壓。西元1800年,保皇黨人發動聖尼凱斯街爆炸案暗殺拿破崙失敗,拿破崙利用這次機會,一舉將130名雅各賓黨人流放到海外,徹底打垮議會中能與他抗衡的力量。

    此外,他以執政府的權力,大力宣傳自己戰爭英雄的形象,透過報紙、藝術品、政府布告等方式,誇大了他在軍事上的成功,讓全國人民都陷入一種對拿破崙的英雄崇拜,例如知名的《拿破崙跨越阿爾卑斯山》一畫,就是刻意美化拿破崙戰爭形象的宣傳品,這幅繪於1801年的藝術品中,拿破崙年輕、精神煥發,騎乘一匹白色駿馬,無視眼前險阻地領導著法軍克服困難-相對於另一幅寫實為主的1848年畫作《波拿巴跨越阿爾卑斯山的寫真》,拿破崙穿著灰色厚重冬衣,在雪地艱苦前行-可明顯看到拿破崙如何利用藝術為自己創造形象。

    無論如何,拿破崙也確實有卓越的軍事才能,為法國在各個戰線上打下扎實的成果,陸續在歐洲大陸上擊敗普魯士、奧地利乃至於俄羅斯等強敵,與宣傳的結合下,讓拿破崙的軍事形象獲得近乎神格般的地位。

    話說回頭,拿破崙穩定政府的努力,也的確獲得長足的成效,原先混亂的革命民主政府下,法國社會的民生狀況並不好,首都巴黎的街頭常遇到資源不足、物價混亂,以及因黨派鬥爭而經常發生的街頭暴動、衝突的情況,拿破崙的政府確實地解決這些問題,他建立強而有效的警政部門,控制巴黎的街頭安全,成為後來現代國家的警察機構典範;建立法蘭西銀行,成為法國經濟的核心支柱,穩定物資的流通,解決長期困擾巴黎的民生物資問題;與天主教廷訂定「教務專約」,解決大革命後與宗教信仰對立而產生的社會問題,穩定人民的信仰生活,同時確保教會不再掌控政治、經濟權力。

    除了政府效率與民生穩定的改良外,拿破崙在法制上的貢獻更為深刻,利用自己執行權力,拿頗崙把啟蒙主義與法國大革命所保障的人民平等、財產權利,寫成一套實際可行的法典,就是著名的《法國民法典》(也就是俗稱的拿破崙法典),這部法典基於個人主義思想和自由平等的觀念,是近代民法典的典範,在歐洲至今仍是大部分國家的民法基礎來源。

    皇帝拿破崙

    儘管拿破崙執政下,實現許多改革,也讓社會穩定下來,但是政治上反對他的黨派從來沒有消失,針對拿破崙的陰謀更是層出不窮,整個執政府時期,對拿破崙的著名暗殺事件至少就有三起,1804年的昂吉安公爵(Duke of Enghien)陰謀中,連拿破崙的手下將軍莫羅都參與其中,背後更有英國的參與,這些層出不窮的陰謀讓拿破崙疲於應付,更重要的是,這些暗殺陰謀讓好不容易穩定的政府菁英以及財產獲得保障的中產階級成員感到畏懼,假使拿破崙真的被暗殺成功,好不容易有保障的制度就會毀於一旦。

    因此,整個執政府時期中,拿破崙的地位不斷受到強化,先在1802年發動公民投票,讓他成為「終生執政」,到了1804年,執政府乾脆推舉拿破崙成為共和國的守護者,地位可以繼承的「法蘭西皇帝」,拿破崙就在半推半就的情況下,接受了這個地位。

    拿破崙在他的加冕儀式上,邀請天主教的教宗庇護七世(Pope Pious VII)來主持,藉此讓他的皇帝地位獲得宗教的光環,然而,在戴上皇冠的儀式中,拿破崙卻從教皇的手中拿走了皇冠,自己將皇冠戴到頭上,再替妻子約瑟夫戴上皇后后冠,象徵拿破崙的帝國中,世俗的皇帝位置,必然立於宗教之上。

    本來應該是民主共和國的守護者與英雄,在此刻卻為了保障自己與同夥的政治利益,成為過去曾經要打到的君主,可以說是一種諷刺吧。皇帝的拿破崙成為另一個立憲皇帝,大革命彷彿繞圈般又回到了最初的君主立憲,只是這一次的君王是拿破崙而不是波旁家族

    這樣的轉變,讓不少歐洲啟蒙主義的知識份子對拿破崙感到失望,最有名的例子就是大音樂家貝多芬,他雖然不是法國人,卻非常崇拜這位改革者與英雄,特地將自己的第三首交響曲以拿破崙的姓氏「波拿巴」命名,據說,當他得知拿破崙稱帝消息時,貝多芬非常憤怒地批判拿破崙背棄大革命的民主理想,成為一個只為自私野心的獨裁者,並改掉了這首交響曲的名稱,後來這首交響曲以「英雄」的標題而廣為人知,這位英雄指的就是那尚未稱皇的拿破崙。

    稱皇以後的拿破崙,馬上要面對的是全歐洲的反法同盟,這個反法同盟的背後三股主要的力量,首先,是拿破崙的老對手英國,對於英國來說,法國的強大就代表歐洲大陸的強大,這有損英國的利益,因此英國總是反對拿破崙的崛起;其次,是傳統歐洲封建勢力的老大,哈布斯堡王室為首的神聖羅馬帝國,這個帝國的背後代表的,其實就是鬆散的古老王國力量,但這股力量的背後,則隱藏著未來可能會崛起的各個歐洲民族,例如德意志民族的國家、西班牙的民族國家、義大利的民族國家等等;第三個,則是新興的專制現代化君主國,這些國家並非處於歐洲的權力中心,但是吸收了歐洲的新制度後產生變化,讓他們的君王獲得前所未有的專制權力,其中最強大的,就是俄羅斯帝國。

    這三股力量中,拿破崙最成功擊破的,就是歐洲的古老封建象徵:神聖羅馬帝國,說來這也不稀奇,因為本來在大革命的風潮之下,古老的封建國家早就已經搖搖欲墜,這些國家已經很難維持古代那種貴族、王室的國家制度,因為這個制度下國家與人民、政府、主權都是處於分離的狀態,表面上反法同盟聯合了巨大的勢力,實際上卻是一盤散沙,當拿破崙在軍事上打敗帝國的核心奧地利與普魯士的軍隊時,巨大的神聖羅馬帝國馬上就分崩離析,遭到解散。

    擊敗封建帝國,協助歐洲各國建立國家這段時期,可以說是拿破崙帝國最為風光的時刻,他也確實登上了歐洲共主的地位,此時的拿破崙將他的政治改革推行到所有他能影響的國 度,也就是在這個時期,讓大革命之後的新的國家、法律與政治制度實際傳播到了整個歐洲。

    不過,站上頂點的拿破崙真正要面對無法擊敗的挑戰,在此時才剛要出現。

    今日的朋友、明日的敵人

    如同前面所說,拿破崙帝國的前半段時期最大的敵人之一,是神聖羅馬帝國這個傳統封建帝國代表,某個程度上,我們可以說此時的法國,就是打著解放的旗幟在歐洲大陸上作戰;相對的,他的敵人是古老的歐洲王室,這些國家中,除了英國比較能夠代表新時代,以及普魯士士正在追求現代化的路上外,其他國家大都還遵循著那個充滿階級、封建關係的傳統,把貴族跟教會的規則當成律法,輕視已經崛起的、擁有財富以及行動力的國民。拿破崙與大革命法國的結合,對新時代的歐洲人民來說,正是他們所需要的,這股力量讓他們可以打破原本被貴族與教會綁死的社會制度,獲得發展所需的政治與軍事力量。

    然而,當神聖羅馬帝國崩潰,拿破崙站上了歐洲權力頂點時,對於這些追求自己社會發展的新歐洲人來說,這位帝國皇帝又不是那麼友善了,因為拿破崙追求的是歐洲「作為一個國度」的強大,在他的想像中,歐洲的國家都能夠因為法國那一套有效率、理性、充滿能量的政治而獲得發展,可是,法國的利益不一定等於其他歐洲人民的利益,更嚴謹一點的說,拿破崙與巴黎菁英的政治利益,實際上也不可能真正代表法國其他地區的利益,事實上,拿破崙終其一生的統治裡,法國的西部沿海與南部許多地區就一直都有著反對的聲音,最諷刺的就是,拿破崙出生的科西嘉島,正是最反對拿破崙的[法國地區]之一,因為在拿破崙之下的[法蘭西帝國],非常強悍鎮壓著追求獨立的科西嘉人民。

    在這樣的環境背景下,拿破崙聲勢頂峰的法蘭西帝國與他那高傲的皇帝身分,很快地就遭到全歐洲各地的人民反抗,發生騷亂的是西班牙,在1808年,由於葡萄牙無視拿破崙的禁令,繼續與英國進行貿易,於是拿破崙派出軍隊強制執行,結果反而造成西班牙到葡萄牙整個伊比利半島地區的反抗運動,讓拿破崙不得不在這裡投入數十萬人的軍隊,進行曠日廢時的戰爭,而事實也證明,當人民不支持的時候,就算是戰爭的天才拿破崙,也無法獲得勝利,一直到拿破崙下台前,伊比利半島的戰爭都沒有結束過,法軍也從未在這個戰場獲得真正勝利。

    而正當拿破崙深陷於西班牙的泥淖之中時,歐洲東方興起的俄羅斯帝國也因為與歐洲接穰的幾個國家問題,最終與拿破崙鬧翻,拿破崙犯下野心家都會犯下的錯誤,自認軍事上所向無敵的他,率領了歐洲各聯軍60萬人,無視在西班牙上仍有一場動亂需要平息,朝俄羅斯進行遠征,沒想到俄羅斯人民在基本上就不同於歐洲的人民,在這場戰爭中,拿破崙的部隊完全無法獲得俄羅斯人的支持,而俄羅斯帝國則能夠動員人民,把整個首都莫斯科都撤離,讓拿破崙只能在嚴寒的冬天中占領一座空城,而且也無法從俄羅斯人民獲得任何食物、補給,最後他的六十萬大軍幾乎可以說不戰而散。

    拿破崙遠征俄羅斯失敗的同時,全歐洲各地不滿他的勢力也再度蜂擁而起,更嚴重的是,原先與拿破崙同盟的國家,此時也都背棄了拿破崙,因為對他們來說,拿破崙已經不是解放者,而是另一個強迫他們服從的壓迫者,拿破崙就這樣被迫以法國一國的力量,真正去面對一個真正要打倒他的反法同盟:過去的反法同盟各懷鬼胎,因為他們代表的不是自己的國家,而是貴族、是英國的、是想偷佔便宜的外來勢力,現在則不同,各個國家是為自己而起身打倒拿破崙,其中尤其值得一書的是新的普魯士與德意志民族的軍隊,過去他們幫神聖羅馬帝國就像是收錢的服務,如今他們是為了自己而對抗拿破崙。也因此這次關鍵的戰爭:萊比錫會戰,又被史學家們稱為[民族會戰],過去的盟友如今都成為拿破崙的敵人,雖然拿破崙有無比的軍事天才,但獨木難撐大局,法國終究無法獨力對抗全歐洲,拿破崙就此走上了失敗者的道路。

 

 

作者為清華大學榮譽教授

●更多文章見作者臉書,經授權刊載。

●專欄文章,不代表i-Media 愛傳媒立場。

 

 

查看原始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