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角黑潮警訊! 驚見大量放射性「銫137」

國立中山大學今(3)日發布新聞稿指出,海洋科學系講座教授陳鎮東最新研究發現,60年前美俄核彈試爆在黑潮深水層遺留大量放射性「銫137」,含量遠超過日本福島核電廠事故釋出量的千倍以上,且可能在台灣東北角湧升海域被蝦蟹藻類吸收,憂心人類捕食恐受影響,這項發現獲世界頂尖期刊《海洋汙染公報》刊登。

陳鎮東獲選為2022年美國地球物理聯盟會會士。美國地球物理聯盟會成立於1962年,迄今共有13萬名會員,今年選出54位會士,台灣歷來僅有5人入選,陳鎮東為台灣海洋科學領域第一人。

研究團隊指出,日本福島核能電廠2011年3月11日發生事故,釋放大量放射性元素「銫」,陳鎮東與台灣海洋科技研究中心、台灣大學、台灣海洋大學及行政院原子能委員會輻射偵測中心組成研究團隊,自2018年起,採樣調查台灣周遭海域的銫134、銫137及其輸送情況。

陳鎮東表示,福島事件後,釋放的銫134及銫137多年來透過大氣循環從大氣和陸地輸入太平洋,絕大部分順洋流往東流向美國,部分經由西北太平洋的海水循環進入黑潮抵達台灣,更經台灣東岸向北流回日本,此過程至今仍持續。雖然福島釋放的物質的確會流到台灣附近,但台灣觀測到的銫,不見得都是福島釋放的,追究其來源,很大部分是1958至1962年間美俄密集核彈試爆的殘留。

「這是一項前所未知的新發現。」陳鎮東憂心地說,黑潮200公尺到400公尺深處有最強的銫137輸送量,且是2016至2018年福島地區每年釋出到海洋的1000倍。

團隊推測,台灣東北角屬海洋重要湧升地區,海洋深水會在此處湧升到東海表面,銫137可能會從海洋深處湧升至表層水深約20公尺處,被藻類、海洋生物吸收後,進而被人類從事海洋漁業如養殖、捕撈時利用,恐影響人類的健康與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