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吳沈大白:讓銀行服務更靈活 Open banking 不會取代傳統銀行

工商時報【陳碧芬╱台北報導】 繼純網銀行執照核發已在金管會研議,歐洲市場討論甚囂的「開放銀行」(Open banking)概念開始在台灣浮現。東吳富蘭克林金融科技開發中心主任沈大白25日在台灣新金融論壇表示,Open banking的原則是打破現有框架,趨近現代網路族群的需求,一旦成形,銀行業角色可以回歸到把資金管理作好的業務核心,把洗錢疑慮等外部問題交給第三方處理,銀行服務能更靈活、但不會被網路取代。 沈大白認為,歐洲和日本對於「開放銀行」的討論、標準與立法,已走了兩年,美國和亞洲市場因條件不一樣,至今看到韓國非常積極應用到製造業的金流部分,試圖找出未來的商業模式,大陸因為幅員太大,不列在期前推動的名單之內,台灣可以多加接觸國外的原創概念,可以是導引金融專業走向國際的另一個機會。 「開放銀行」是基於共享經濟原則所開發的創新服務,沈大白指出,傳統銀行服務模式中,客戶帳戶的數據,是銀行擁有的資產,「開放銀行」的運作是把帳戶交還給開戶人,也就是真正使用金融服務的個人或中小企業,有權利自行決定是否要把個別帳戶資料,對於金融機構開放。 他說,「其實各銀行提供給個人帳戶的服務大同小異」,個人用戶卻要分攤金融機構龐大機制運作的高成本,還不能輕易地轉換另一個銀行,需要重行開戶、重新KYC等等,就因為銀行業彼此間不能互通客戶個人資訊。 沈大白認為,開放銀行服務有金融資料交換的共通標準,透過金融API(應用程式)介面技術銜接非傳統金融服務,正是傳統金融發展的突破點。台灣競爭力論壇謝明輝執行長分析,金融業透過API的介接,可加快和簡化支付和其他銀行交易的過程,歐洲帶頭開啟「開放銀行」大門,就是要作為銀行數位轉型的重要手段。 睿思觀通管顧執行長李顯正提醒,金融業擁有及掌握數量龐大的數據,在科技進步下加入了物聯網,增加各樣資訊,數據也更加多元,物聯網金融結合網路化、自動化、智慧化,產生更多的商業模式創新,會對金融產業產生重大變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