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洋代理疫苗惹議,台灣想買疫苗恐難「去中國化」!

台灣生技公司東洋爭取到德國藥廠BioNTech的新冠肺炎疫苗代理權,卻傳出陸資疑慮,到底中國復星醫藥和BioNTech是什麼關係?政府如何跟世界各國競爭搶購疫苗?

疫苗難求!即使還沒有任何一支新冠疫苗的臨床三期結果出爐,但各國政府已紛紛砸錢搶購,爭取在最早時間內獲得疫苗,為這場百年一遇的疫情停損。

目前,政府雙管齊下,除了推動國內四家藥廠積極研發,同時也已經和新冠肺炎疫苗全球取得機制「COVAX」簽約,以確保台灣的海外採購。

如今又有新選項!國內生技公司東洋10月12日宣布,已爭取到德國藥廠BioNTech的新冠肺炎疫苗在台灣代理權,總共3000萬劑,預計第一批1000萬劑疫苗將在明年第一季抵台,可望供應500萬人施打。東洋董事長林全表示,東洋將扮演德藥廠與台灣政府之間的溝通橋梁,預計本月底前,與政府討論後續所需的採購量。

消息一出,不僅讓國人稍感安心,東洋股價也連續兩天漲停板。

沒想到,翌日又傳出BioNTech為陸資企業,東洋代理的疫苗恐有違政府不使用中國產製疫苗的政策。為此,衛福部長陳時中親上火線說明,「法律規定疫苗不能是在中國大陸製造的,」至於BioNTech是不是陸資,已要求東洋必須釐清BioNTech、中國復星和東洋的關係。

對於外界對東洋代理的疫苗有所質疑,陳時中說,目前還沒說要排除向東洋採購疫苗,但它還有技術性專業性商業疫苗的冷鏈等四大問題,等這些問題都克服之後,食藥署才會進行專業審查。

衛福部長陳時中。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提供
衛福部長陳時中。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提供

衛福部長陳時中。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提供

復星醫藥和BioNTech合作試驗,產品由BioNTech提供

事實上,復星醫藥在3月15日宣布,和BioNTech達成協議,啟動新冠疫苗戰略合作。根據協議,「復星醫藥產業負責該疫苗在中國大陸及港澳台地區的臨床試驗、上市申請和市場銷售,並承擔相應的成本和費用。而BioNTech將負責提供區域內臨床試驗申請所需的技術材料和臨床前研究數據、配合區域內臨床試驗,並供應相關臨床試驗及市場銷售所需的產品。」

同時,復星醫藥將向BioNTech支付至多8500萬美元的許可費(包括首付款、臨床開發註冊及銷售里程碑款項),並在約定的銷售提成期間內,按該產品年度毛利的35%支付銷售提成。與此同時,復星醫藥子公司擬認購BioNTech新增發行的158萬0777股普通股,認購金額約為5000萬美元。

這意味著,復星醫藥負責區域的臨床試驗、上市申請和銷售,BioNTech提供產品,應符合陳時中要求的「疫苗不能是在中國大陸製造」。不過,按照該協議,台灣也一併和中國、港澳被納入BioNTech和復星醫藥的合作內容,究竟東洋能否能繞過這項協議、直接向德國取得疫苗,仍有待釐清。

針對陸資疑慮,東洋進一步澄清說,BioNTech是註冊登記於德國、在美國那斯達克掛牌的新藥研發公司,前三大股東分別為 AT Impf GmbH(持股 50.20%)、Medine GmbH(持股18.80%)、Entities affiliated with MIG GmbH & Co.(持股6.11%),合計持股75.11%,其他股東多為共同基金。「就公開資訊內容,BNT公司中資僅0.7%,離法令規範的30%甚遠。」

東洋強調,此次獲授權代理進口新冠疫苗的交易對象為BioNTech,相關疫苗製造及交易產生的金流、物流往來對象均在德國。

事實上,台灣想買疫苗,恐怕很難「去中國化」。除了德國BioNTech和美國輝瑞、中國復星醫藥進行戰略合作之外,中國生技公司康希諾也和加拿大合作研發,各大藥廠為了搶時間,紛紛展開跨國結盟。而中國也於10月8日加入「COVAX」,目前有9種疫苗進入COVAX的候選名單,其中2種來自中國。

「全球科學家大動員找尋新冠病毒解方,可說是史無前例。」華裔科學家、愛滋病雞尾酒療法發明人何大一指出,這次科學界的合作和過去的模式有很大的不同。「通常,科學家會保護自己的資訊、建立自己的專利,但這次,所有人都意識到這是非常時期,都無私地分享知識,這是前所未見的。」

「即使在中美關係緊張之下,美國和中國的科學家也是互相開放。」何大一表示。

華裔科學家、愛滋病雞尾酒療法發明人何大一。張智傑攝
華裔科學家、愛滋病雞尾酒療法發明人何大一。張智傑攝

華裔科學家、愛滋病雞尾酒療法發明人何大一。張智傑攝

疫苗研發仍是未知數,嬌生因受試者出現「不明症狀」而暫停

如今,世人引頸期盼的新冠疫苗,正進入成功與否的關鍵期。已經進入臨床三期的候選疫苗,分別為美國生技公司Moderna、製藥大廠輝瑞和德國BioNTech、英國牛津大學和AstraZeneca,以及Johnson & Johnson(嬌生)集團,其中又以輝瑞及BioNTech、Moderna進展最快,預計最快在10月底公布數據結果。

雖然全球各大藥廠和生技公司卯足全力,但研發過程仍充滿未知數。10月12日,嬌生的候選疫苗,因為一名受試者出現無法解釋的病痛,臨床實驗已被迫暫時中止。在這之前,英國牛津大學和AstraZeneca合作研發的疫苗,曾因一名受試者患上不明原因疾病,一度暫停在英國的三期試驗,目前已恢復試驗。

「不見得每支疫苗都會成功,時序也很難掌控,因此在採購策略上,必須重複投資。」陳時中指出,目前海外採購、國內生產同步進行,第一波預計將購買一定的疫苗存量,第二波則將仰賴國產疫苗為主,若國產疫苗臨床試驗順利,預計明年第二、三季可望量產。

儘管台灣防疫成績亮眼,但幾乎每天都有零星的境外移入確診個案,恐怕無法自外於疫情,加上秋冬可能引爆第二波疫情,新冠疫苗何時能全面施打,才是控制疫情的關鍵。

本文轉載自遠見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