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西方教育差異:在美國我被鼓勵探索知識,但在台灣只能當「考試機器」
文:李育修
從紀錄片與書籍看東西方教育的差異
東西方教育模式存在顯著差異。《少年發聲》與BBC紀錄片《我們的孩子夠堅強嗎?中式學校》正是兩個鮮明的案例,分別從中國與英國的角度,揭示了不同教育體制下的問題與挑戰。
2013年出版的《少年發聲》一書關注當代中國青少年的成長與壓力,其中一位受訪者小梨,年僅初中便因嚴重的厭學症被迫休學。這反映出中國應試教育帶來的焦慮與壓力,使部分學生難以承受。
2015年,BBC製作紀錄片《我們的孩子夠堅強嗎?中式學校》,邀請五位中國教師在英國一間中學進行為期一個月的中式教學實驗。英國學生則表示中國教師的授課方式令他們感到痛苦。該校校長則指出,中式教學過於強調紀律和統一,與英國學生重視個人表達與自主學習的文化產生衝突。這場實驗凸顯了中英教育在教學方式、課堂管理與學生行為上的差異,引發了廣泛討論。
透過這本書與這部紀錄片,看見東西方教育在學習方式、學業壓力與文化價值觀上的不同,這些差異值得深思,也促使反思教育的目的應該是什麼。
從台灣到美國:我的教育歷程與東西方教育的對比
筆者自1978年出生於台灣,自1981年起在台灣接受教育,從幼稚園到大學皆受傳統台灣教育體系的薰陶。2005年至2010年,前往美國攻讀碩士與博士學位(印地安納州的印第安納大學和肯塔基州的南方浸信會神學院),體驗了美式教育的學習方式。
隨後,2010年至2020年間,我於泰國(國發院)及聯合國(亞洲總部) 擔任教職和行政職,其中包括曾於哈佛大學的「哈佛在亞洲學院的聯合國研討會」擔任教學長,以美式教育模式教授泰國研究生及聯合國官員。
2020年至2025年,我回到台灣進修神學院,在學習純正基督教教義的過程中深感恩典。然而,也發現自己難以適應以大量記憶與背誦為核心的應試教育模式,逐漸產生學習倦怠。最終,在2024年,選擇回到第二家鄉美國,讓自己得以休養生息,重新整理思緒與未來方向。
台灣與美國的教育體系,分別代表東方與西方教育理念。台灣教育強調應試與知識積累,而美國教育則更注重批判思考與實踐應用。透過比較這兩種模式,能更深入理解東西方教育的優劣勢,以及不同文化背景下,教育對學生成長所帶來的影響。這段個人的求學與教學經歷,正是一場對教育模式與學習方式的深刻體驗與思考。
台灣傳統教育的「快速填鴨」與「應試導向」
筆者在台灣接受了超過二十年的教育,體會到台灣傳統教育的特點與問題。其中,最顯著的是「快速填鴨式教學」與高度「應試導向」。
台灣的傳統教育模式強調在短時間內讓學生吸收大量知識,並以記憶與背誦為主要學習方式。學校透過頻繁的小考與期末考,要求學生將所記住的內容寫下來,作為學習成效的評量標準。雖然近三十年來台灣經歷了多次考試制度改革,但整體而言,仍深受隋朝(581-618)開始的科舉制度影響。
儘管科舉在清朝末年(1905年)已被廢除,其應試導向的精神卻在當代台灣教育中延續,甚至成為一種信仰——許多人深信,若沒有紙筆考試,便難以衡量學習成效。這種觀念已深深烙印在台灣社會的教育文化之中。
然而,這種以考試為中心的模式存在一個極大的問題——大多數學生在考試後的短短幾天甚至幾星期內,便將所學遺忘。既然現代社會已經能夠透過網路輕鬆查詢知識,為何仍需過度依賴記憶來衡量學習成果?
這樣的教育方式對於記憶力較差的學生而言(筆者就是記憶力差的學生),無疑是一種挑戰,甚至可以說是一種懲罰。透過不斷的課堂填鴨式教學與頻繁考試來評量學生是否掌握大量知識,卻忽略他們是否真正理解與吸收,這樣的做法稱不上是真正的教育。
美國教育的對比與啟發
相較之下,美國的教育更注重理解與應用,特別強調創新思維、個人發展與靈活學習。簡單來說,美國的教育目標是培養學生的思辨能力與綜合素養,而非單純透過記憶與考試來衡量學習成果。美國的教育模式鼓勵學生透過討論、實作與批判性思考來內化知識,使其能夠真正應用於生活與未來職場。
那麼,台灣的教育是否完全忽視理解與應用呢? 並非如此,而是台灣長期以來過度強調考試與成績,導致學生的學習目標逐漸偏向應付測驗(考試不會考的就不需要讀了),而非真正掌握知識與技能。許多學生為了追求高分,不得不採取死記硬背的方式,而忽略了對知識的深入理解與靈活運用。
當台灣的教育體系僅以考試成績來衡量學生的價值,這是一件令人擔憂甚至感到恐怖的事。當台灣的教育體系把學生的價值簡化為一張成績單,那是令人感到心寒的事。人在學習任何領域時,犯錯本來就是再正常不過的事。往往正是經過幾次錯誤,我們才能真正學會。
但目前的教育制度,尤其在台灣,過於著重於考試分數,反而對犯錯(答題答錯的)的學生形成某種懲罰,而不是透過多元評量(Alternative Assessments)來檢視學生的實質能力與學習歷程。
台灣教育的考試導向與教學設計的缺乏
台灣的教育體系長期以來高度重視考試成績,學生的學習目標多以應付測驗、取得高分為主。在這樣的環境下,教學往往側重於灌輸考試重點,而較少關注如何提升學習體驗與教學設計(Instructional Design)。
相較之下,美國的教育更強調系統化的教學規劃,透過設計的教學方法,使學習更有效率、更具吸引力,並確保學生達成特定的學習目標。
教學設計融合了教育心理學、學習理論、科技應用及評估方法,透過課程規劃、教材設計與互動學習,幫助學生能夠理解與應用知識。然而,由於台灣教育體系以考試為導向,教師的主要任務往往是幫助學生應對測驗,而非依據學習者的需求來設計教學內容。
因此,相較於美國強調的「以學習者為中心」(Learner-Centered)理念,台灣的教育較少關注學生的學習風格、個別差異及興趣導向,導致學習過程變得單一且缺乏靈活性。
台灣教育對創造力與批判思維的壓抑:與美國教育強調創新的對比
台灣的教育很少鼓勵學生挑戰權威或發展獨立思考能力。許多老師更傾向於讓學生記住標準答案,而非讓他們質疑或發展自己的見解。
最恐怖的,不是寫不完的習題、上不完的課,缺乏足夠的睡眠或龐大的考試壓力,而是台灣的青少年在成長過程中一切都被家長和師長安排好的生活中,失去了培養自我照顧、管理、獨立思考與批判能力的機會。
台灣教師權威主義與美國教育中的建構主義與批判思維對比
傳統上,台灣的教育文化深受威權社會與封建制度的影響,師生之間存在著「老師最大」的觀念,學生習慣於被動接受知識,較少主動探索或質疑。
相較之下,根據筆者在美國的教育經驗(包括2005至2010年於印第安納大學就讀與2024至2025年訪學,及2011至2013年和2025年於紐約哥倫比亞大學進行線上進修東亞歷史課程),美國的教育在近幾十年來以建構主義(Constructivism)為主流,這種學習理論強調學生透過與老師和同學的互動、探索(Inquiry)與討論來建構自己的知識,而非單純依賴老師的傳授。
此外,美國教育相對鼓勵學生表達意見、質疑權威,並強調批判性思考(Critical Thinking)。在美國的課堂上,學生可以自由發表不同見解,老師則鼓勵多方面思考,而非單純接受標準答案。
總結
最後,怎麼做能改進台灣的教育體系呢?台灣可以借鑒美國教育中的建構主義(Constructivism)和批判性思維(CriticalThinking)的培養,注重學生的主動學習與獨立思考,而非單純依賴考試與記憶。美國強調的學習者為中心(Learner-Centered)的教學方式,也有助於提升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問題解決能力。
雖然兩國的教育背景和文化有所不同,但如果能夠根據台灣的實際情況,適度融合這些美國的教育特色,或許能夠有效提升台灣教育的多樣性與品質,並為學生未來的發展提供更多元的支持。
延伸閱讀
中華民國曾在菲律賓有「國中之國」?50年前,台北與馬尼拉如何從反共盟邦到斷交
「以房養老」行不行?不買單政府爛政策,精明的台灣人選擇「賣房養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