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佳瑩:學習無他,但求好玩而已!

林佳瑩:學習無他,但求好玩而已!

一踏進「學次方」的基地,一陣香甜撲鼻而來,那是方才烹飪時間孩子們烘烤的乳酪蛋糕。圍著小小的方桌,兩名小朋友正與老師玩桌遊,試圖打敗上次的贏家;四周的牆面,掛著滿滿的活動照片以及孩子們的研究作品—他們重新研究經典卡通「名偵探柯南」,列出動畫裡出現的車種、劇中明星臉大找碴,還將柯南與福爾摩斯做對比…。

這裡空間不大,但玩心無限,創辦人林佳瑩興奮地說:「不論學科知識還是生活常識,我們都要用『玩』來面對!」

細數著與學生共創的時光,她就像個小孩,雀躍地分享所有好玩的事,不經意就流瀉出那未泯的童心;講起學生們的成長,更是有滿滿的感動與欣慰。

之所以投入教育,她說,「我有種感覺,好像我是被選中的人。」

不是威爾史密斯,也可以是傳奇

高中的課堂上,林佳瑩聽著老師談論社會上的各種議題,批評、擔憂、氣餒;關注社會的心被撩起,但同時又覺得,「老師都只是說說而已,沒有付諸行動又有什麼意義?」雖然對老師只出一張嘴感到有些不滿,但接著又幫老師找臺階下:「好吧,也許老師賺得錢不夠多,所以什麼都做不了吧。」

林佳瑩的興趣很明確,很快就決定大學要讀機械系,並且盤算著未來要進科學園區賺大錢,錢賺夠了就可以來改造社會,「可是我後來發現,有些事等不了人。」

大學時期,林佳瑩有機會深入偏鄉教育,並帶過弱勢家庭的學生,也讓她驚覺教育問題的嚴重與急迫。當時剛好有一部電影叫做「我是傳奇」,她笑說對這個片

名特別有感,深深覺得自己也許就是那個傳奇,應該要做些什麼。於是,畢業後她沒有照著計畫進入科技業,而是投入了教育業。

在幾份與教育相關的工作中,她接觸過經濟弱勢的孩子,也接觸過高社經背景的孩子。讓她訝異的是,不論出身在何種家庭,他們對於學習的態度都很壓抑,「這實在令人難過,學習應該是好玩的事情,為什麼孩子卻提不起勁?」

同時,她也在工作中面對一些低成就學習的孩子,「我發現,他們不是學不好,只是身邊有太多高手,所以覺得自己很笨,而抹滅了學習動機。」林佳瑩認為,

這些孩子都具備基本的概念,只是不適合用紙筆來表現。於是,她突發奇想,設計了相關遊戲,也意外發現,孩子們在遊戲中表現出奇亮眼。

後來,一名學生拿著八十九分的考卷,開心地和林佳瑩分享自己的進步,「我很清楚,有這樣的分數,並不是我有多會教,只不過是把他的自信找回來而已。」她說,「學習就是這麼簡單。」這也讓她發現,「遊戲,好像是個不賴的學習方式耶!」

一群愛玩的人,一堆好玩的遊戲

不知道如何跟小朋友談面積嗎?不如來場模擬野餐吧!一款「野餐籃」的遊戲,孩子必須在有限的空間內帶齊食物、餐墊、餐具…,在新奇有趣的同時,孩子也在無形中對面積有了基本的認識。

還在煩惱該如何熟記元素週期表嗎?那就試試看用「玩」的方式來記憶吧!一個個化學元素化為一張張紙卡,搭配不同顏色、原子量,由學生自行找出規則,並排列出週期元素表;有別於以往靠諧音、死記才背起來的週期表,利用桌遊的形式,學生瞭解到的正是科學家最初建立週期表的方式。

這些都是「學次方」開發的桌遊,除了將桌遊推廣給學校老師,他們也自行設計課程,藉由遊戲帶入知識與議題,希望打破長久以來「遊戲與學習水火不容」的迷思。雖然團隊只有三名成員,卻有著源源不絕的創意,林佳瑩靦腆地說:「因為我們是一群愛玩遊戲的人嘛!」

談起最愛的遊戲,林佳瑩說她最喜歡玩「大富翁」,「不過,在教別人設計遊戲時,『大富翁』卻被我批評得最慘。」她解釋,「大富翁」屬於純機率遊戲,在玩的過程中較難提取玩家的策略性思考,「這樣的設計並無法回應教學型遊戲的目的。」

一款好的遊戲除了要溶入認知概念,激發玩家思考外,「最重要的就是要『好玩』!」所以每個遊戲只能有一個核心概念,太過複雜只會讓玩家玩得很痛苦。林佳瑩強

調,當遊戲是好玩的,孩子就會自動自發利用空暇時間去玩;當孩子想要贏得遊戲,自然就會去取得所需的技能。

「這就跟學任何東西是一樣的,最基本得先提起孩子學習的欲望。」有了好奇心,就可以進一步去探討答案,「我們希望養成孩子嘗試的習慣,不要害怕失敗,勇於追尋解答。」當各種答案呈現在眼前時,「我們也期盼孩子具有判斷真偽的能力,不要人云亦云。」

好奇力、執行力與思辨力,是林佳瑩與團隊共同討論出的教育核心,「而在這三種能力的背後,則需要『友善世界的態度』來支撐。」

捕魚也有大學問

林佳瑩認為,要教小孩理解知識或習得某種技能並不困難,最難的反而是培養孩子面對世界的態度。「如果教會他們很多厲害的技能,卻讓他們成了對自己、對人群、對社會不友善的人,那麼擁有這些知識也都只是枉然。」對她而言,友善世界就是去理解自己與他人、自己與環境的關係。

至於如何讓小朋友理解?當然還是透過遊戲囉!

「我們曾經利用釣魚遊戲帶領孩子討論海洋枯竭的議題。」在地上擺滿大大小小的魚,讓孩子透過捕魚來賺錢。為了獲得更多錢,小朋友都拚命捕魚,卻忘了要繁衍魚種。最後,雖然賺得大把鈔票,但是魚也沒了。

「透過這個小遊戲,我們一起討論該如何善用海洋資源。」有小朋友認為:「乾脆不要捕魚,就不會有資源耗竭的問題啦!」這番論調卻遭來另一名小朋友的反駁:「不捕魚就沒有魚可以吃,而且還會害漁夫沒有工作!」

來來回回的討論中,老師並不會直接給予答案,而是開放空間讓孩子討論,「也許說服不了別人,也許終究得不到一個解答,但重要的是讓孩子知道,有不一樣的聲音存在,並試著理解別人是怎麼想的,又為什麼會這麼想。」

回憶起那場遊戲,林佳瑩印象很深刻,一名一直都很在意輸贏又攻擊性強的孩子,竟然收回了原先的侵略,沒有搶著把魚捕光。「我發現,在玩的同時,孩子也學著如何與人相處。」潛移默化中,孩子領略了友善世界的態度,她說,這

是遊戲所帶來意外的收穫。

看見孩子的亮點,看見自己的亮點

辭去工作,與志同道合的夥伴創業,因為林佳瑩認為,「教育不應有階級之分。」她希望推廣遊戲式教學,讓不同出身的孩子都有機會快樂學習。也因此,「學次方」免費收社輔機構的學生和一些特教生,除了呼應教育應該普及的理念外,也創造一個與各式各樣的人互動的機會。

「當然,並不是所有的家長及老師都能夠接受我們的做法。」每當遇到家長擔心孩子沒寫評量會輸給別人,又或者看到體制內老師對遊戲式教學感到焦慮時,林

佳瑩都會告訴他們,「不用勉強。」然後也安慰自己,「沒關係,也許我們的方法不是他們要的。」

對她來說,她不過就是用適合自己的方法,試圖回應教育的困境。「不可否認,有的孩子就是適合傳統的學習方式,有的老師就是擅長其他教學方法,我並不認為一定要讓所有人都認同我們的理念。」即使林佳瑩一直努力要用創新的方法「玩」轉教育,但她依舊保有那友善的態度。

她深深相信,「只要能夠看見孩子的亮點,看見自己的亮點,每個人都可以找到屬於自己的方式,一起為教育努力。」

【林佳瑩】

「學次方」創辦人,畢業於交通大學機械系。

對教育的使命加上愛玩的個性,奠定了「學次方」的主軸,她期盼以「主題式跨領域」的模式,透過「遊戲」帶孩子用「玩」的態度來面對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