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務局「國土生態綠網圖資」亮相 一次全覽45條區域保育軸帶

台灣生物多樣性豐富,但提到保護優先順序,過去往往得等遇到土地利用型態改變,才會搬上環評談判桌。這種場面隨著2018年「國土生態保育綠色網絡建置計畫」啟動後,逐漸改變。歷經五年,農委會林務局12日宣布「國土生態綠網圖資」平台上線,揭露全國棲地空間圖層與保育策略,國家生物多樣性空間治理更加有憑有據。

國土生態綠網藍圖」梳理、公告全台45條區域保育軸帶、44個綠網關注區及多項生態地景圖資等,即日起供各界自由下載運用,內政部「TGOS地理資訊圖資雲服務平台」也能同步查詢。

含括關注區與保育軸帶 國土豐盛一次全覽

農委會主委陳吉仲表示,具體掌握全國棲地與自然保育空間,相關保育工作才能有效推動。林務局局長林華慶也表示,台灣的淺山、平原與海岸濕地緊鄰人口稠密的都會環境,面對工程開發、農地利用型態轉變所衍生的棲地喪失與破碎化不斷,國土生態綠網期將低海拔淺山地區、平地及海岸等生態串連與縫補,保留或恢復人口稠密地區的生態系統。

依據林務局保育組棲地生態科長石芝菁製作的簡報,「國土生態綠網圖資」可指以生態棲地與生物多樣性為基礎的空間規劃。過程會依據地理區位、氣候(溫度、雨量)等條件,以演算法(K-means)進行地理氣候區的分類,完成全台生物多樣性熱區、重要關注里山地景及關注水域的分析,並指認了44個「國土綠網關注區域」,包含主要關注棲地類型、重點關注動物、重點關注植物及指認目的。

此外也考量棲地復育與彼此串連的優先性,設定了45條「國土綠網區域保育軸帶」,依主要棲地樣態,分為丘陵型、溪流型、平原型、海岸型及離島型等五種類別,期望能指引公、私部門國土發展與復育。

公、私齊邁向30x30 社區自主保育往後有圖資可靠

去年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公約第15次峰會(COP15)中提出「2030年陸、海域保護區達30%」的目標,以使生態系服務功能持續服務人類福祉。而台灣目前依法劃設的保護區[1]與國土比例約占19%。

林華慶表示,圖資中列出陸域關注區域也涵蓋透過農林漁牧等農業生產地景的經營,達到經濟、社會和生態永續性目標的「社會—生態—生產地景(Socio-ecological production landscapes and seascapes, SEPLS)」,也就是「里山、里地及里海」。

其中不少社區、聚落,以地方傳統知識結合創新理念,自主保育維繫生活生產的地景,已具備國際倡導的「其他有效保育區域」(Other Effective area-based Conservation Measures, OECM,或稱「有效保護區」)雛形。

至於如何延續保育的效果,林華慶表示,「社區在保育上扮演舉足輕重角色,如何善用、永續利用生物多樣性資源、發展綠色產業,將是保全、保留國土生態的關鍵。」

解決照明波長照顧生態 圖資成為企業ESG客觀依據

這項圖資也成為企業「兼顧環境與社會的治理」(ESG)客觀依據。在全球30多個國家打造零碳、智能、永續的城市造明與用路環境,光寶科技集團旗下的光林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即針對琉璃蠅、小海龜等生物的趨光特性進行了解。

總經理金海濤表示,光林已於去(2022)年開發全生態造明技術,降低影響生物趨光的波線,並於高雄美濃六龜進行實驗,證明這些光線提供照明,卻不再吸引琉璃蟻群聚。這項技術同時降低作物生長週期混亂以及夜間光源對生物的影響。會中同時宣示「光耀台灣,友善光環境計畫」,第一步鎖定恆春半島海岸林陸蟹保育,將善用國土綠網保育軸帶圖資,展開產官學資源的跨域連結。

註解

[1]法定保護區泛指:《文化資產保存法》「自然保留區」、「自然地景」、《野生動物保育法》「野生動物保護區」、「野生動物重要棲息環境」、《森林法》「自然保護區」、《國家公園法》「國家公園」、「國家自然公園」、《濕地保育法》「國家重要濕地」、《漁業法》「水產動植物繁殖保育區」、《發展觀光條例》「自然人文生態景觀區」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