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懷民、鄭宗龍經典4舞作 首發數位珍藏跨世代共同記憶

雲門舞集創辦人林懷民、藝術總監鄭宗龍監製,雲門攜手金革唱片,限量發行「雲門跨世紀典藏」,首度數位典藏林懷民作品《薪傳》、《稻禾》、《關於島嶼》,以及鄭宗龍作品《乘法》。經典作品高畫質收錄於核桃木色USB內,突破時空限制,可在任一空間隨時欣賞雲門跨越四十年的四齣舞作。

1978年《薪傳》在嘉義體育館首演,那晚六千觀眾擠滿體育舘,在激烈的打擊樂伴奏下,舞者以肉身拚搏,建構起張力十足,令人屏息的演出。在著名民歌手陳達以〈思想起〉等曲調吟唱下,《薪傳》娓娓道出台灣四百年來「渡海」「拓荒」的身體記憶,用舞蹈書寫屬於台灣自己的史詩,訴盡先民為生存打拼的勞苦與心酸,令人動容。

林懷民舞作《薪傳》劇照,劉振祥攝影。(翻攝「雲門」粉專)
林懷民舞作《薪傳》劇照,劉振祥攝影。(翻攝「雲門」粉專)

如果說《薪傳》講的是台灣人的故事,《稻禾》則是講述天地自然的故事,是人類共同的故事。2013年雲門舞集四十週年,林懷民以《稻禾》向台灣土地及人民致敬。他以泥土、花粉、榖實、風、水、火這些自然元素為題起舞,訴說稻米的生命週期,也委婉喻示人生。倫敦衛報(The Guardian)評論:「《稻禾》靈敏的結合了人與自然,東方與西方,死亡與重生,極端感人…是林懷民獨具一格的大地頌歌。

林懷民舞作《稻禾》劇照,劉振祥攝影。(翻攝「雲門」粉專)
林懷民舞作《稻禾》劇照,劉振祥攝影。(翻攝「雲門」粉專)

《稻禾》以全景和特寫交織投射在天幕及地板,建構出超現實的舞台環境。此畫面與舞作源自台東池上,這塊土地氣魄萬千的稻浪與居民堅定的環保意識,深深撼動林懷民。他帶著舞者到池上,學習跟農友一起揮汗割稻,並把《稻禾》的預演搬到池上田間,讓舞者在綿延的金黃稻穗環抱中起舞。2013年11月,《稻禾》在台北世界首演,同步於兩廳院藝文廣場及台灣七個縣市文化中心實況轉播。至今巡演足跡已遍及英國、德國、法國、西班牙、俄羅斯、美國、墨西哥、紐西蘭、韓國、新加坡、中國大陸、香港等地。

林懷民舞作《關於島嶼》劇照,王弼正攝影。(翻攝「雲門」粉專)
林懷民舞作《關於島嶼》劇照,王弼正攝影。(翻攝「雲門」粉專)

在《薪傳》首演三十九年後,林懷民從台灣的印象和氛圍汲取靈感,創作《關於島嶼》。創作初衷由「婆娑之洋、美麗之島」而起,蔣勳朗誦當代作家描繪島嶼的文字,口白的字幕衍生為投影幕上以漢字堆疊的視覺風景,桑布伊滄桑的吟唱蜿蜒流轉,雲門舞者以充滿能量的動作舞出和諧與衝突,挫敗與希望,張力十足,震撼人心。

《關於島嶼》獲眾多國際獎項肯定:歐洲舞蹈雜誌2018年度最佳舞作(The Best Choreography of 2018 / TANZ),芝加哥論壇報2018年度最佳舞作(The Best Dance of 2018 / Chicago Tribune),英國國家舞蹈獎 2018年最傑出舞團獎(Stef Stefanou Award for Outstanding Company 2018 / National Dance Awards UK),英國衛報21世紀頂尖20舞作(The Best 20 Dances of the 21st Century / The Guardian)。

鄭宗龍舞作《乘法》劇照,劉振祥攝影。(翻攝「雲門」粉專)
鄭宗龍舞作《乘法》劇照,劉振祥攝影。(翻攝「雲門」粉專)

2019年鄭宗龍為北京陶身体劇場九位舞者編作《乘法》,將自身的動作方法,注入陶身体舞者的身體,舞作動作簡約,透過節奏與意象的變作交疊,變幻無窮。中央社評論「鄭宗龍在原本犀利理性的陶身体風格中,透過舞者的身體緊密互動,慢慢加入有機感性的人味,這個實驗意味濃厚的舞作,整體仍不失一種當代感的俐落,與後現代眾生喧嘩般的繁複。」

雲門跨世紀典藏。(金革唱片提供)
雲門跨世紀典藏。(金革唱片提供)

金革唱片限量出版的「雲門跨世紀典藏」收藏林懷民作品1978年《薪傳》、2013年《稻禾》、2017年《關於島嶼》,及鄭宗龍作品2019年《乘法》,與舞作一同跨越時空,和經典同行。內附精緻舞作卡,掃描QR code可閱覽舞作最新文獻。

雲門跨世紀典藏內裝。(金革唱片提供)
雲門跨世紀典藏內裝。(金革唱片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