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銘聰》為什麼大文豪蘇東坡考進士時沒有取得第一名?

林銘聰》為什麼大文豪蘇東坡考進士時沒有取得第一名?
林銘聰》為什麼大文豪蘇東坡考進士時沒有取得第一名?

【愛傳媒林銘聰專欄】科舉制度是中國古代的創舉,在歷史上存在有一千三百餘年,作為傳統政治文化中的重要內容,它曾經在社會演進過程中起了重要的影響。歷史上從來沒有一個制度是完美無缺,只能要求是「三公」,即是「公平、公正、公開」。

公元581年,北周靜帝禪讓帝位於楊堅,隋朝建立,結束了自西晉末年以來長達近300年的分裂局面。而擺在隋文帝楊堅前面的是一個百廢待興、百亂待治的局面,首要問題就是如何鞏固自己的權力,保證政令暢通。

隋文帝楊堅深知要徹底擺脫貴族政治的陰影,光靠殺戮是不可能實現的,因此楊堅採取了相對和緩的策略,與很多穩定政局的措施。其中在官僚體制上進行重大改革,不僅創立了三省六部制,而且開創了一種選取人才的方法,這就是被後世皇帝所採用且進化更完善的科舉制度。

公元587年,隋文帝正式設立分科考試制度,取代原來的「九品中正制」,自此選官不問出身門第。後來隋煬帝楊廣設置了進士科,跟隨一起建立的還有秀才科和明經科,明經科主要考察的是經學和時事實務政策,而進士科除了要考這兩門之外還要考的還有詩詞歌賦,是被選拔者的文化素養,也就是說在三科之中進士科的難度是最大的,所以一般考取的人也是最少的,但是一旦被選上就意味著自己的學問已經達到了極高水平。

「科舉」,廣義說詞指分科舉人或設科取士,約略同於貢舉,起始於漢代;狹義說詞指進士科舉,始於隋朝。科舉制的諸多特徵是經歷漫長的過程才逐漸形成的,從隋煬帝大業元年(605)進士科的創設,到清光緒三十一年(1905)廢除科舉,科舉制在中國歷史上存在1300年之久。

歷代科舉考試,選拔人才最精彩的一場,當屬宋仁宗嘉祐二年(1057)春天,宋朝禮部舉行全國大考,正副主考官為歐陽修和梅堯臣,皆為文壇一流名家。這次考試中,產生了數位炙手可熱名傳後世,在文學、哲學、軍事、政治方面的頂尖人才。

名單如下:八位文壇大家:曾鞏、程顥、程頤、張載、章衡、蘇軾、蘇轍、蘇洵。九位宰相:梁燾、林希、張璪、章惇、曾布、蘇轍、呂惠卿、王韶、鄭雍。宋學四派里的三派始祖:〈蜀學〉的蘇軾和蘇轍,〈洛學〉的程頤和程顥,〈關學〉的張載。

七個新法改革重要人物:曾布、張璪、章惇、鄧綰、呂惠卿、王韶、蔣之奇。

這場考試有個令人莞爾的故事:主考官歐陽修閱讀了蘇軾文章〈刑賞忠厚之至論〉,大為讚譽,其他考官也都一致認定這是最佳的文章,當為第一名。但是,歐陽修覺得只有他的學生曾鞏才能寫出如此文章,唯恐別人認為偏袒徇私,因此將此篇評為第二名。

當名字密封撕開後,映入眼簾的是「眉山蘇軾」,歐陽修又驚喜又後悔,驚喜的是文壇出現一位絕世才子,後悔的是沒評他為第一名。當年,曾鞏是三十九歲,而蘇軾只有二十一歲。

其中最經典一句「賞疑從與,所以廣恩也;罰疑從去,所以慎刑也」,大意是說「在獎賞的時候,可獎賞也可不獎賞時,那就要獎賞;在懲罰的時候,可懲罰也可不懲罰,那就不要懲罰」。這句話,把典型的儒家仁義思想,發揮到極致,詮釋到精髓。

作者為洪霞文化交流協進會執行長、霧峰林家第九世

照片來源:維基百科截圖。

●更多文章見作者臉書,經授權刊載。

●專欄文章,不代表i-Media 愛傳媒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