染上「這疾病」研究:影響免疫反應、凝血功能 醫師:血栓風險高

新冠肺炎疫情,早有研究發現確診後,可能會增加血栓風險,根據美國心臟協會新刊登一項研究顯示,染疫一年後,染疫者發生血栓風險仍較健康者高!研究針對140萬例染疫者診斷結果進行分析,確診27至49週後,風險仍然比從未感染過的人高出1.8倍。

圖/TVBS
圖/TVBS

醫藥記者蔣志偉:「新冠肺炎染疫後的症狀表現,以呼吸道症狀為主,臨床上內科門診,常會面臨染疫後的問題,民眾常常在確診後一段時間,仍感到不舒服尋求門診求助。值得注意的是,血栓過去容易被民眾忽略,這次隨著疫情蔓延,也跟著浮上檯面,其實從國內外的研究中,可以發現新冠確診後,因為免疫反應和凝血功能受到影響,有可能增加血栓的風險,而其中又以靜脈血栓更要特別提高警覺。」

成大醫院臨床醫學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劉秉彥:「COVID-19感染產生的血栓風險,從打疫苗開始就曾經被提及,接受部分疫苗的注射,血栓風險的確會上升,美國在5月份的一項大型研究顯示,患者罹患COVID-19康復後,會出現肺栓塞呼吸道症狀的機率,比未曾染疫實者多了一倍。」

成大醫院心臟血管科臨床助理教授陳柏偉:「病情需要住院治療的確診患者中,又以重症患者,有可能有更高的血栓風險,而在國內外的治療指引中,會建議評估患者的出血風險,考慮是否提前給予,預防性的抗凝血劑,來預防血栓。」

新冠確診康復後,這樣的凝血功能異常會持續多久,目前科學上還沒有定論,如果只是純粹接受血栓預防的患者,沒有特別考量,事實上在出院之後,即可停止抗凝血劑。

成大醫院心臟血管科臨床助理教授陳柏偉:「在最新的研究中都可以看到,如果是血栓的高風險族群,比如說過去就有血栓病史,或者是抽血,發現栓塞指數、發炎指數特別高的族群,再加上低出血風險的話,醫師才需要特別衡量,是否出院後,仍舊需要繼續服用抗凝血劑。」

臺大醫院心臟內科主治醫師/博士李任光:「新冠病毒的盛行,我們發現血栓發生的比例,有顯著的上升,也進而造成很多後續的疾病發生。血栓的發生,除了當下急性發作期之外,更有可能因為新冠病毒感染的影響,而造成慢性血栓的發生。」

醫藥記者蔣志偉:「英國最新發表的觀察性研究發現,動靜脈血栓的風險,為新冠確診住院患者,尤其診斷後的第一周風險最高,隨著時間遞減,確診一年後,統計起來還是有大約1.8倍的靜脈血栓風險。」

成大醫院心臟血管科臨床助理教授張獻元:「近幾個月來,有些病人因為胸痛、心衰竭、肺積水,甚至心因性休克等症狀,來到門診或急診,經診斷為冠心症後,開始安排檢查或治療時,才同時發現病人其實為新冠確診,但病人其實並沒有典型的新冠相關症狀。」

圖/TVBS
圖/TVBS

新冠疫情下,除了典型的發燒以及呼吸道症狀之外,不少病人在急性期後產生心悸以及心律不整的症狀,而來到心臟科門診求診,關鍵在於血栓風險增加。

成大醫院心臟血管科臨床助理教授張獻元:「這類族群病人,可能原本血管就有斑塊,在染疫導致的血栓功能活化之下,在斑塊部份,產生了血栓,而使得血管阻塞,進一步使得心肌缺氧,而產生急性冠心症。」

臺大醫院心臟內科主治醫師/博士李任光:「近年來發現,東方人的血栓問題發生率,也許較西方來的低,但是接續造成的死亡,或是的重症比例是只高不低,更值得我們近一步積極治療與防治。」

成大醫院臨床醫學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劉秉彥:「在瑞典的研究當中,科學家也發現COVID-19患者,感染之後一個月內,深層靜脈栓塞形成的風險,增加了5倍之多,肺栓塞風險也增加了33倍,出血風險同時也增加兩倍。」

圖/TVBS
圖/TVBS

醫師提醒,疫情下必須應注意是否有心絞痛的惡化,積極使用抗血栓藥物,千萬不要隨意停藥,以目前醫學研究觀察來看,接種疫苗可降低新冠重症的風險,也能有效降低新冠肺炎導致的靜脈栓塞。

更多 TVBS 報導
指揮中心退場時間曝!薛瑞元:符合3條件明年上半年有機會
女兒才滿3個月 趙小僑「全家確診」:非常辛苦
確診嬰併發心肌炎才康復 出院20天又染疫
10月有機會?專家籲「放寬0+7」 莊人祥揭關鍵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