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證】寶特瓶潛藏危機?重複使用會吃下重金屬?專家:理論上不會

網傳「不可不知的寶特瓶潛藏的危機」的訊息,根據專家和研究顯示,若在寶特瓶的製造過程中管理得宜,重金屬銻理論上就不會釋出。而環境賀爾蒙包括雙酚 A 、塑化劑等物質「理論上」也不應該出現在寶特瓶中,但在製造過程中若有原物料控管問題,就有可能會產生。專家也建議,民眾應盡量避免使用塑膠容器。

寶特瓶潛藏危機的圖片

主要流傳這張圖片:

查證解釋:

此則流傳訊息的主要論點包括:一、塑膠材質遇熱會釋放出重金屬銻(Sb),二、寶特瓶會釋放出雙酚 A,三、雙酚 A 會造成青春期提前、肥胖、糖尿病、過動等症狀。

針對「塑膠材質遇熱會釋放出重金屬銻」的問題實際諮詢中興大學材料系助理教授薛涵宇,他表示,製做寶特瓶(PET)時需要用到催化劑,成分包含重金屬銻,但若控管好製造過程,應可避免釋出。也就是說,寶特瓶中「不一定」會釋出銻,而是需視製造過程中「原物料本身控管」而定。

薛涵宇說,若製造商在生產寶特瓶的過程中使用其他安全金屬種類的催化劑,就可以避免銻釋出。但他也指出,在生產過程中,如果廠商使用回收塑膠廢料或帶有塑膠染色的原料,就有可能會造成其他重金屬的釋出。

根據新興科技媒體中心的研究報告,2006 年德國海德堡大學環境地球化學系教授蕭提克(William Shotyk)研究發現,寶特瓶瓶裝水的銻含量會隨著儲存時間而增加。但是若保存在低溫環境中,釋出的銻含量應可控制在安全值內。不過,若將寶特瓶長時間曝曬於陽光下或受熱,就有可能會釋出較多的銻。

該份報告指出,大量的銻會引起頭痛、嘔心等症狀,但寶特瓶溶出的銻含量對人體而言相當低,因此較難斷定銻會對人體有什麼傷害,且目前也沒有因喝瓶裝飲料而中毒的案例。

針對「寶特瓶可能會釋放出雙酚 A」的說法,薛涵宇說明,在製造塑膠的過程中需先將塑膠軟化,而透過「加熱」的方式成本較高,因此,為了降低塑膠軟化的成本,廠商在製造過程中會加入不同種類的塑化劑以方便加工,這個過程也就容易導致塑膠製品釋出雙酚 A 等物質。而塑化劑本身就是一種「環境荷爾蒙」。

薛涵宇引用一份 2013 年的研究表示,「理論上」寶特瓶不應該會有塑化劑產生,但在製造期間,包括使用的原物料不純、設備機台污染、瓶蓋密封樹酯造成汙染等「原物料控管」問題,就有可能釋放出「塑化劑」,且許多都屬於「環境賀爾蒙」,通常會對人體有不良影響。

薛涵宇認為,提到「環境荷爾蒙」不需要過分強調「雙酚 A」,否則會讓民眾誤以為環境賀爾蒙只有雙酚 A,或是只有雙酚 A 才有毒性。

中原大學生物科技系副教授招名威表示,寶特瓶的確可能會釋放環境荷爾蒙,但不一定是雙酚 A。他說,環境荷爾蒙容易累積在體內器官、脂肪細胞和生殖系統之中,干擾內分泌的正常運作。

招名威建議,民眾應避免重複使用寶特瓶,因為塑膠製品是由純人工合成,有可能會出現未知的化學物。他也指出,若塑膠容器清洗、烘乾過後,也有釋出化學物質的可能。雖然有些塑膠製品號稱可以耐高溫,但塑膠的彈性仍有一定限制,且烘乾過後的塑膠瓶加水後容易將分離的潛在化學物質沖下。另外,若一定要使用塑膠容器,招明威建議應使用乾淨的水沖洗過後再繼續使用。

根據國家環境毒物研究中心的報告顯示,高劑量的雙酚 A 的確會對動物的生殖系統產生不良影響,儘管對人體內乳腺、生殖、代謝、神經行為與免疫系統的影響仍有不確定性,但仍無法排除可能。而衛生福利部食品藥物管理署已於 2013 年公告中規定,市售的嬰幼兒奶瓶不得使用含雙酚 A 的塑膠材質。

科技部與陽明大學、台灣大學、聯合醫院等學者組成的團隊針對環境荷爾蒙做出的研究發現,市售飲料、飲用水、瓶裝水、免洗餐具、室內灰塵等均含有環境荷爾蒙壬基酚與雙酚 A。其中,瓶裝飲料含量較包裝水高,且使用溫度越高溶出量也越高,因此該份報告提醒民眾,應盡量減少使用塑膠容器,尤其是在高溫時使用。

台北榮民總醫院內科部毒物科醫師楊振昌也曾在《癌症新探》表示,近年來有關雙酚 A 的動物研究越來越多,結果顯示雙酚 A 對實驗動物可能造成的危害包括肥胖、神經系統受損(可能導致過動、注意力不集中等)、甲狀腺功能異常、性器官危害等。


資料來源:

新興科技媒體中心 - 「寶特瓶真的會溶出塑化劑及重金屬嗎?」專家意見
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 - Study on the leaching of phthalates from polyethylene terephthalate bottles into mineral water
國家環境毒物研究中心 - 雙酚A
科技部 - 生活中多種環境荷爾蒙暴露的健康風險-以壬基酚與雙酚A為例
台灣癌症防治網 - 甚麼是雙酚A?雙酚A會引起癌症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