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文哲誇口一個月內清零,學者打臉「沒做好這兩件事,別想+0」

2020年,台灣最驕傲的防疫成果就是「+0」,即便今年元月底,爆發部桃群聚感染事件,指揮中心也成功「清零」。但這波疫情,面對的是頑強的英國變異株(Alpha),即便6月16日台北市長柯文哲說,透過「精準疫調追殺」,就算沒疫苗,再給我一個月時間,台北做得到「清零」,但公衛學者卻打臉說,如果中央跟地方做不到這兩件事,台灣很難「清零」。

從6月中旬起,全國疫情趨緩,接連兩天確診人數都降至二位數。不過,台灣並沒有鬆懈的本錢,下一波將決戰於「無症狀感染源」。如果無法抓出社區的隱形傳播者,台灣將陷入跟其他國家「封城後開啟、開了又封」的惡性循環中。

無症狀感染者,顧名思義就是身體無異狀,不會懷疑染疫而去篩檢,時間久了,還會自然康復,PCR(核酸檢測)也檢查不出來,呈「陰性」(正常)反應。得靠「血清抗體」檢查,才能確認是否為無症狀感染者?

棘手的是,無症狀者不會引起他人警覺,更容易將病毒傳播給周遭的人,成為防疫死角。

今年6月8日,林口長庚醫院兒科急診醫師吳昌騰,也在臉書分享「無症狀感染者的傳播威力不容忽視」一文。



他指出,一名年輕人因車禍鈍傷,送到林口長庚急診室,對方主訴無呼吸道、腸胃道等症狀,護理師仔細詢問後,發現有雙北接觸史,安排在急診室外做快篩及PCR後,為陽性確診者,病毒量很高(Ct值18.77),胸部X光顯示肺部左上、左下皆有浸潤。

吳昌騰說,此次疫情的變種病毒傳播力又快又強,呼籲「真的要盡快找出無症狀感染者,以免在社區繼續傳播病毒」。

其實,去年3月歐美爆發疫情後,就有德國科學家率先發布「有三至四成無症狀感染者」的報告,當時不少人嗤之以鼻,後來被證實,無症狀是新冠病毒的一大特色。

「有症狀」才篩檢,讓台灣社區潛藏未知的隱形傳播者

台灣預防醫學學會理事長,同時擁有美國哈佛公衛博士學位的陳宜民,以一份韓國的報告指出,這是目前樣本數最多(1萬)的研究,有六成是無症狀感染者,其年齡分布呈現微笑曲線,顛覆一般人的認知,無症狀感染者以20歲以下、75歲以上為最多,40至50歲的年齡層反而是最低的,女性甚至高過於男性。

比較新冠跟SARS的最大差異,就在於無症狀感染者。SARS病毒破壞肺部組織,發燒兩天後才會感染,只要掌握發燒症狀,快速隔離病人就能加以控制。但新冠確診者初期未發燒時,就有傳播力,根本防不勝防。

然而,台灣面對無症狀感染者的挑戰更大。因為指揮中心始終堅持「有症狀」才篩檢,「無症狀」不篩檢的原則,所以社區到底藏有多少隱形傳播者,無人知曉。

台灣得防疫問題在於篩檢能量不足。蘇義傑攝
台灣得防疫問題在於篩檢能量不足。蘇義傑攝

台灣得防疫問題在於篩檢能量不足。蘇義傑攝

直到今年4月26日,當華航機師確診、諾富特飯店爆發群聚案,英國病毒株入侵台灣社區,導致全國進入第三級警戒,爆出上萬個確診案例後,外界才驚覺「無症狀」篩檢的重要性。

「防疫寧可誤殺100,不可錯放一人,不同決策帶來不同結果,」陳宜民說,指揮中心的「精準防疫」策略,嚴格限制篩檢條件,無症狀不符合公費篩檢規定,讓大家看不到新冠病毒在社區流行的全貌,但這些人也會傳染,所以當英國變種病毒株入侵台灣,從桃園傳到雙北後,就產生出最壞的結果。

國外媒體檢討台灣防疫最大問題:篩檢率過低

國外媒體也紛紛探討台灣這一波的疫情,而箭頭均指向「篩檢量嚴重不足」。《彭博社》5月19日即以「自滿讓新冠病毒侵蝕台灣唯一防線」為題,分析台灣這波疫情的最大問題,就是篩檢率過低。與鄰近國家相比,台灣截至5月16日,每1000人中僅有0.8次檢測,「提高檢測量是了解病毒傳播的重要途徑」。

《彭博社》進一步指出,無症狀感染者是新冠疫情一大挑戰,防疫遠比2003年的SARS還艱難,為快速找到感染者,現階段,連「快篩」都是需要部署與擴大的事情。

多篇外媒的分析報導,對過去不斷呼籲政府必須針對高風險族群進行「廣篩」「血清抗體」疫調的公衛學者來說,真是情何以堪。

去年6月26日,當在台留學日籍女學生返日確診,掀起外界探討台灣是否該改採廣篩時,台大公衛學院教授詹長權就公開建議政府,可採主動精準式的廣篩。

台大公衛學院教授詹長權。池孟諭攝
台大公衛學院教授詹長權。池孟諭攝

台大公衛學院教授詹長權。池孟諭攝

不只詹長權,還有諸多學者都與國際連動,提供國外的作法給政府。「該提醒的、該建議的都說了,國際公衛界都在做的事情,指揮中心卻漠視不做,」不具名的學者反問,「不然歐美每天十幾萬個確診案例是怎麼找出來的,就是靠普篩、廣篩啊!」

棘手的是,台灣還欠缺新冠的科普教育,導致民眾疏忽各種可能的症狀,連診所醫師也未扮演好第一線的「哨兵」角色。

根據英國的研究指出,新冠有咳嗽、發燒、嗅覺或味覺變化這三大主要症狀,如有其中一項,就應該去做核酸檢測(PCR)。更重要的是,新冠病毒會攻擊許多器官,英國也針對400萬個確診者的健康數據,整理出六種亞型症狀,包括像流感但不發燒、胃腸道問題等。



台大公衛學院教授詹長權建議,「疫情嚴峻時期,民眾只要有這九大症狀,不要遲疑,就去篩檢,」最近又有研究顯示,印度Delta變種病毒的症狀又跟英國病毒株的症狀不一樣,指揮中心應隨時更新宣導,診所醫師也要仔細問診,不要將拉肚子當成一般腸胃病看待。

彰化精準疫調、擴大匡列篩檢,讓疫情快速趨緩

截至目前為止,全球抓「無症狀」的招數,就是「精準疫調、廣篩」跟「血清抗體檢驗」兩種。冰島兩種都做到了,其中,透過擴大匡列、廣篩,高達75%的確診個案都是在檢疫期間找到的。

雖然台灣至今還不能做社區的「血清抗體」疫調,但彰化縣類似冰島的廣篩作法,值得其他縣市參考。

5月15日,當雙北宣布三級警戒後,彰化也開始出現疫情,有一對水果中盤商夫妻月初曾送貨到萬華,回到彰化後被確診,衛生局精準疫調後,再從水果商傳染鏈延伸出歌唱班以及打麻將牌友兩條傳染鏈,讓確診數暴增,曾出現單日新增28人的紀錄,一度成為雙北之外,確診人數最多的縣市。

彰化縣衛生局局長葉彥伯儘管有過處理白牌車司機群聚感染經驗,如同他在疫情記者會上所言,「當時聽到28人確診,我的壓力很大」。光是水果商的同住家人,10人就有8人確診,驚覺這一波病毒來勢洶洶,想要阻擋病毒傳播,精準疫調及匡列接觸者,安排篩檢、隔離的速度都要更快才行。

彰化縣衛生局局長葉彥伯。池孟諭攝
彰化縣衛生局局長葉彥伯。池孟諭攝

彰化縣衛生局局長葉彥伯。池孟諭攝

當彰化疫調得知水果商太太有到花壇喝喜酒時,為阻斷病毒傳播鏈,跑在病毒前面,緊急匡列參加婚宴的1300多人,呼籲民眾前往彰化醫院檢測PCR。

為何彰化可以快速完成大批的篩檢量,這與彰化縣超前部署有關,去年衛生局建議縣內主要醫院添購自動化的篩檢儀器,12小時就能完成報告,所以這一次彰化縣捨棄「快篩陽後PCR」的策略,更快速精準抓到確診者。

彰化縣衛生局第一時間透過詳細疫調、查出確診者足跡與接觸者,並擴大匡列篩檢,疫情很快於6月16日趨緩,並創下連續四天零確診。從5月13日至6月20日,累計確診數為252例,完成4萬8472人的篩檢,居家隔離2892人,平均每名確診者匡列居家隔離人數為11人、PCR檢測數達192人。其中,有27%確診個案都是在檢疫期間找到。

「淺疫調、低篩檢」的縣市,不容易找到無症狀感染者

詹長權說,新冠肺炎若沒採取防護措施,一個確診病患可能會傳染給4、5人,依照彰化的實務經驗,如果其他縣市每個確診者平均匡列居家隔離人數少於11人,PCR檢測少於192人,表示還有潛在傳播者沒被匡列或被篩檢到。

所以當柯文哲於6月16日喊出「要展開清零計畫,一個月時間應該可以做到」時,公衛學者發出不同看法。有人認為,彰化縣如此嚴密仔細做,零確診四天後,又出現新的案例,「淺疫調、低篩檢」的雙北,更難以掌握社區的傳播風險,尤其現在又爆出北農群聚感染確診達45人,疫情悶燒、拖延長達一個月時間,想要「清零」談何容易。

儘管從6月7日以降,每日新增確診案例逐漸下降,但公衛學者都知道,窮盡所有防疫措施:快篩、PCR(核酸檢測)、民眾自主封城,仍很難找出無症狀的潛藏個案,最終還是要靠血清抗體調查。

去年4月15日,《英國醫學期刊》(BMJ)發布的報告指出,無症狀感染者的研究異常重要,人們需了解其比例及到底有多少傳染性?然而,這些數據須透過廣泛「血清抗體」測試才有辦法確認,對各國何時可以解禁、解封的決策至關重要。

無症狀感染者已被公認是防疫最大挑戰,這也是地方首長最頭痛的事。公衛學者建議,政府要徹底做好兩件事,一邊透過廣篩找到隱形感染者,也要同步做「血清抗體」疫調,愈快愈好,加速了解雙北社區的傳播程度,才會有科學數據作為能否解除警戒的參考。

短時間內,全球都難以杜絕無症狀感染源,想達到「清零」幾乎不可能,台灣也不例外。新竹台大分院院長余忠仁認為,這一波疫情有高達五、六成的感染來自家庭群聚,除持續施打疫苗外,民眾得要有長期戴口罩、時時勤洗手、保持社交距離的心理準備。

本文轉載自遠見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