柿子影言》史詩般最後決鬥 故事格局做小了

作者 柿子 報導

雷利史考特一直是最能呈現中世紀歐洲神韻的導演,冷冽的鏡頭風格將當時的歐洲形塑得很立體,即便是富麗堂皇的城堡,在他的眼中也變得滿是劍刃,演員不須要說任何話,就能讓觀眾感受到中世紀環境的殘酷與人民的痛苦。

《最後的決鬥》卻讓我感到疑惑,當然雷利史考特一貫的風格替電影加分不少,騎士、領主、隨從、佃農…每個鏡頭都沒有破綻,但用3個人的視角來敘述同一個故事,不論是哪個視角,劇情大方向都沒有改變,也不存在任何「羅生門」,說了3次同樣的故事後,反而更看不清電影的主軸,過程又拖拖拉拉,163分鐘的片長實在讓人不耐。我無法說《最後的決鬥》是一部「史詩般的電影」,對雷利史考特來說,或許只是一部小品吧!

《最後的決鬥》由麥特戴蒙 (Matt Damon)、亞當崔佛 (Adam Driver) 與茱蒂康默 (Jodie Comer) 主演。劇情描述14 世紀的法國,正處於對女性極度壓迫及殘暴的時期,2位貴族原本是生死與共的戰友,卻因為不同的命運而走上不同的道路,最後在無可饒恕之罪的悲憤下,只有進行生死決鬥才能為爭端畫下句點。

導演大刀闊斧將故事切成3個段落,在麥特戴蒙的視角,自己勇敢善戰、愛妻敬父,卻因為不受領主喜愛而家道中落,只能眼看好友飛黃騰達,儘管時不我予卻仍努力向上,成為值得人敬重的騎士;就亞當崔佛的視角,遇到伯樂可以發揮長才,在步步高升、眾人愛戴的情況下,不忘幫助自己的好友,最後與好友的妻子萌生愛意也是非戰之罪。

從茱蒂康默的視角看來,2個男人都不是好東西,丈夫只把自己當成振興家族與生子的工具,完全看不見妻子辛苦持家的成果,雖說要幫自己發聲,卻只是為顧全面子而已。丈夫的好友則是一個自戀的人,總是色瞇瞇看著自己,甚至侵門踏戶,用兩人相愛為藉口強暴了自己,事後又懦弱不願承認,最後只能自己發聲。

通常一部電影透過不同的視角來講故事,最大目的在創造出「羅生門」,從不同的角度去看同一件事情,獲得不同的資訊而理解出不同的真相。但《最後的決鬥》卻不是如此,除了2位主角在年輕時發生的種種矛盾外,對於「強暴」這件事卻都沒有疑義,就連施暴者自己的視角中,都很清楚自己是在脅迫對方,然後用自己都不相信的「彼此相愛」欺騙對方。

同一個故事說3遍,觀眾就承受3次的痛苦,眼睜睜看著無辜的女人被強暴2次(第1次沒有拍出來),聽這個角色泣訴自己的痛苦3遍,然後感受到中世紀歐洲對女人的剝削3回,片子超過2個小時仍看不出每個視角對劇情顯著的影響,只有讓人「很不舒服」而已。

我可以理解,在「Me Too」運動的影響下,愈來愈多人重視女性議題,但導演以不同視角來說故事,反而更加模糊焦點。難道就因為角度不同,騎士的鬱鬱不得志、侍衛的高處不勝寒都不是「真相」嗎?導演刻意在妻子的段落中加入「真相」2字,是不是完全背棄了這種拍攝手法的原意?

女性受到壓迫、被強暴不但不能說,還得在法庭上遭審判員羞辱都是事實,可是導演明明用了不同的視角拍攝,最後卻放棄為2位男性角色發聲,忽略「中世紀」時男性被賦予的重任和壓力,也沒有探討加害者事後的心境轉折,就連加害者事發後的怯懦都沒有拍出,於是觀眾明明知道每個人背後的痛苦,卻看不出他們在國王面前交戰的理由。導演只鎖定社會對女性的枷鎖,把電影的格局做小了。

不過本片還是有優點,即使剛開始的剪輯有點讓人失神,但雷利史考特擅長的冷冽風格,把中世紀歐洲2個男人的苦點了出來,最後的打鬥更是「血流成河」,就連好萊塢拍到爛的古羅馬競技場,都不及《最後的決鬥》殘暴與血腥,最後女主角失去靈魂雙眼的特寫,更是讓人震撼!只是當片尾字幕告訴觀眾,女主角在丈夫戰死後,過了30年的富裕人生,頓時讓我強烈感受到這部電影「政治正確」的企圖,這樣的結局好嗎?

我會給《最後的決鬥》象徵「可有可無」的3顆柿子,在拍攝技術上,這部電影確實無懈可擊,但論說故事的技巧,我認為是「大失誤」,不同視角的拍法讓觀眾看見這件悲慘事件背後的種種原因,最後卻要用單一視角來為電影下結論,方法用偏了。

酸柿子點評有人在意被迫在鏡頭前交配的兩匹馬,後來怎麼了嗎?

影評等級:(0顆柿子~5顆柿子)
0顆柿子:影史奇觀;0.5顆柿子:不值一提;1顆柿子:絕對傻眼
1.5顆柿子:眉頭深鎖;2顆柿子:一陣尷尬;2.5顆柿子:尚未成熟
3顆柿子:可有可無;3.5顆柿子:瑕不掩瑜;4顆柿子:不看可惜
4.5顆柿子:強力推薦;5顆柿子:影壇經典

作者介紹:電影部落客「Mr.柿子」,從大學時代開始迷上電影,過著沒有電影活不下去的生活,曾經有一天趕過6場電影的瘋狂紀錄,誓言為每部看過的電影,寫一篇評述,至今已破千篇文章。

《本專欄固定每週五刊出》

原文出處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