棒球傳入日本150週年:從威爾森老師到二刀流大谷翔平

2022年無可諱言地,是日本迎接棒球這項「國技」的150週年。從對高中棒球的熱情、到職業棒球的昌盛、日本球員在大聯盟的成功,已成為日本人不可或缺的娛樂來源棒球,從引進到現在,其脈絡發展為何,讓我們一同縱觀日本棒球的歷史。

明治維新與外國運動的引進

從200多年的鎖國蛻變之後,日本敞開大門開國,踏上現代化的步伐。並積極引進各種西方制度與文物。作為其中一環,許多外國運動也先後被引進。明治時代之前,日本沒有正式的體育運動。雖有劍道、柔道、射箭等武術,但並非庶民從事及欣賞的運動。

外國運動項目引進,多是由「聘請的外國人教師」來介紹的。棒球運動的文獻最早始於 1872年,當時前往第一大學區第一中學(學校隔年改名開成學校,即為後來的東京大學)的美國教師霍勒斯.威爾森,親手教學生如何打棒球。那是距今150年前的事。


棒球殿堂博物館(東京都文京區)內展示的霍勒斯.威爾森的人形浮雕 © 棒球殿堂博物館

就這樣,棒球在舊制第一高中、明治學院、慶應、早稻田等的學生之間開始普及起來。當時的學生精英們對棒球的參與,間接提升棒球在日本的價值。不久後,棒球被翻譯為「野球」,並擴大至一般大眾。

大眾媒體成為棒球流行的推手

注意到棒球開始受歡迎的,是日本的報紙。於是出現了呼籲全國的中等學校在當地比賽獲得優勝的代表,前來一同決戰力爭日本第一的構想。由大阪朝日新聞所主辦的首屆全日本中等學校優勝棒球大會,在1915年8月正式開幕。與善用暑假期間舉辦的「夏季大會」相比,另一頭,計畫利用春假的棒球大會也應運而生,舉辦該大會的正是朝日新聞的對手每日新聞。在夏季大會結束後,除了最高年級的學生外,其他棒球隊員繼續參加區域性秋季大會之餘,依據成績、比賽內容等詳加審查,選拔出代表地方出賽全國大會的「選拔中等學校野球大會」也誕生。1924年4月正式開打。

1924年8月,甲子園大運動場(現阪神甲子園球場)正式落成,日本中等學校棒球爭奪第一的舞台誕生,成為「中等球兒」嚮往之地。毋庸置疑,夏季大會以「汗水、泥土和眼淚」為其象徵,漸漸發展成「夏季甲子園高中棒球會」,「春季大會」也同時成為「一年之春從選拔開始」,兩邊都成為代表性的大型經典賽事。


1985 年的全國高中棒球選手權大會(夏甲),在決賽時睽違2年拿下第三座冠軍的PL學員先發九人歡欣慶祝=阪神甲子園球場,1985年8月21日(時事)

各大報紙不只報導比賽狀況,也含括了參賽球隊的背景軼事和在地球迷的心聲,吸引了不少讀者,緊接著1925年3月廣播正式實況轉播,棒球受歡迎的程度再度邁向高峰。此外,這一年「東京六大學棒球」正式開賽,甲子園棒球選手們先後前往早稻田、慶應、明治、法政、立教等求學,東大的賽球隊也吸收了在一高、三高等接受過鍛練的選手,和其他五校展開競賽。神宮球場的六大學棒球賽事,尤其是「爭奪天下的早慶戰」,成為全國矚目的盛事。

邀請貝比魯斯與職業棒球的誕生

相對於夏季甲子園的朝日新聞、春季選拔甲子園的每日新聞,讀賣新聞則是想出邀請當年正處於人氣巔峰的巨砲貝比.魯斯,與學生舉辦棒球交流賽的想法。1931年,魯斯沒能前來日本,倒是盧.蓋瑞格、吉米.法克斯等當年頂級球員來到日本與會,跟東京六大大學為主的明星隊交手,入場人數節節攀升,對讀賣新聞來說宣傳效果十足。然而,大家真的引頸期盼的主打商品是「貝比.魯斯」。1934 年,等待已久的魯斯終於來訪日本。只是,也出現一些問題。當年的文部省頒布命令,明文禁止學生參加以營利性質為目的的,與大聯盟選手的比賽。

因此順水推舟,以大學生為主的菁英人才齊聚一堂,組成了一支全日本明星隊。陣容除了早稻田校友三原脩、慶應校友水原茂、明治的校友田部武雄外,還有甫從京都商業退學的澤村榮治、從北海道旭川中學退學的斯塔爾辛(Viktor Starukhin,日名須田博)。有著強烈服務精神的魯斯,即便在大雨中也出賽,撐著和紙傘就守備位置,非常受到歡迎,當時的駐日美國大使在日記中記載:「就算我表演倒立也贏不過魯斯,他是最有宣傳效果的大使」。


貝比.魯斯(左)和盧.蓋瑞格(右)1934年來到日本參加全日美棒球對抗賽,魯斯敲出13支全壘打(共同)

以這支全日本明星隊為母體,日本首支職業棒球隊「大日本東京棒球俱樂部」應運而生,當他們移師美國比賽時,就稱呼自己為「東京巨人隊」。因此在1936年2月,由東京巨人隊、大東京隊、東京參議員隊、名古屋金鯱隊、名古屋軍、大阪虎隊和阪急隊等7支球隊正式創設全日本職業棒球聯盟。

戰時的敵軍運動,戰後復興

開局跌跌撞撞的職業棒球,一開始就由於球員短缺、日美關係惡化,以及太平洋戰爭的爆發等,面臨艱困之路。首先是隨著日中戰爭擴大,不少職業棒球運動員陸續被徵召入伍,也有一部分被派往外地佔領區。隨後太平洋戰爭爆發,誕生於美國的棒球因此被視為「敵國運動」,職棒開始在其中尋找生存之道。球隊名稱從「Tigers」更名為「猛虎軍」, 「Eagles」更名為「黒鷲」,棒球術語中的英文也被刪除。比如「Strike One」的一好球被直翻為「好的,一球」、安全上壘的「Safe」變成「上壘」,出局的「Out」變成「退下」等不知所謂的話語。眼見戰局愈演愈烈,棒球帽也改為戰鬥帽,還要對著「美英擊滅」的招牌投擲手榴彈等,比賽才能開打。

日本職業棒球聯盟改頭換面為日本棒球報國會,並斷斷續續比賽,但在1944年9 月的「日本棒球總進軍優勝棒球大會」之後,職棒正式宣布「暫停」活動。而大學棒球的東京六大學棒球聯盟,則在先前一年就被迫解散,至此日本的「棒球之火」徹底熄滅。

1945年8月15日,天皇透過「玉音放送」,讓國民知道敗戰的事實。漫長的戰爭結束,國民從焦土中站了起來。對老百姓來說,廣播和棒球是為數不多的娛樂之一。此時日本人已經打從心底喜歡棒球了。戰敗兩個月後,在被佔領軍徵用並更名為「State Side Park」的神宮球場內,東京六大學的校友們齊聚一堂,舉行一場紅白戰,體育場內擠滿了對棒球飢腸轆轆的球迷。

究其原因,「要讓佔領順利進行,利用天皇和棒球是好方法」的美國方針是主因,在佔領軍的支持下,職業棒球、大學棒球,然後是中學棒球也更名為高中棒球,比賽陸續復活。成為日本人氣的流行運動。

高度經濟成長期與「ON」砲時代

早先在人氣方面均落後於東京六大學棒球及高中棒球的職業棒球,成為全國關注運動的轉折,是巨星長嶋茂雄加盟讀賣巨人。長嶋從立教大學畢業後,以「神宮之星」的姿態加入巨人隊,在首場比賽面對與國鐵燕子的王牌投手金田正一時,以4打席4次三振的成績讓人留下深刻印象。同時,晚一年加入,畢業於早稻田實業的王貞治組成第三和第四棒的「ON砲」,當年面對死對頭阪神虎的村山實及江夏豐兩巨頭等對決,許多傳媒紛紛開始出現「一邊倒」熱捧巨人現象。

尤其是巨人背後的《讀賣新聞》,在收購《報知新聞》後,將新聞業務從傳統報紙轉變為體育報紙。其相關企業的日本電視台,更擁有後樂園球場巨人隊比賽的獨家轉播權,因此在經濟高速增長時期,上班族「CP值」最高的娛樂幾乎等同是「一邊喝冰涼啤酒,一邊看電視上的晚間巨人隊的比賽」。


擺出並列姿勢合影的巨人隊球星王貞治(左)與長嶋茂雄=1970年2月15日,宮崎縣營球場(共同)

擁有「ON砲」的巨人隊,在總教練川上哲治帶領下,取得了史無前例的「V9」九連霸。在長嶋退休後不久,王貞治也脫下球衣,接著是「紅帽子軍團」廣島首次獲得冠軍,養樂多也拿下日本第一殊榮。太平洋聯盟的西武獅,福岡軟體銀行鷹各霸一時,再來是近鐵猛牛解散,樂天金鷲隊誕生,以及日本火腿隊將主場經營整個轉到北海道,職業棒球的世界也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

日本大聯盟球星的誕生

過去對日本球員來說,大聯盟曾是個遙遠的存在。1964年時,村上雅則首次成為「日本人大聯盟球員第一人」,但當年他是去當地「棒球留學」後再從小聯盟晉升的,而村上之後的日本人大聯盟球員,則是大明星野茂英雄,這讓日本人等了30年。由於他與近鐵隊的總教練鈴木啓示不和,讓他下定決心遠渡美國,1995年,成為道奇隊一員的野茂,在大聯盟發揮遠超過球迷所想像的驚人活躍。

野茂以「龍捲風式投球」所投出的速球和指叉球為武器,首年奪下13勝6敗,236次三振等成績入選全明星賽,一口氣翻轉日美雙方的認知。大聯盟相關人士對日本球員(1)即戰力(2),對補位,牽制等棒球基本知識的專精,(3)認真的一面,不沉迷於毒品或賭博,(4)有助觀眾入場觀賽作用,(5)可以有更多電視轉播權的收入等,學習到雇用日本球員的種種好處。

如果是野手,每場比賽初賽時連續好幾天都有電視轉播。當大家在思考能否有一位在大聯盟也能通用的日本外野手時,鈴木一朗(ICHIRO)現身了!一朗本人也想在美國職棒大聯盟打球,但當年這位明星球員離開老東家歐力士藍浪(現歐力士猛牛)時,球團該怎麼思考補償?原先一朗還要兩年後,才能行使自由球員(FA)權利合法轉隊,但日美雙方討論的結果,採用「入札制度」。歐力士隊藉由「入札制度」,選擇出價最高的大聯盟球隊,用放手讓鈴木一朗前往美國職棒而獲取的巨額金來補替一朗的位置。

一朗在當年「全壘打」盛產的大砲主義下,以精準控制球棒為武器,開始量產安打,並以強壯的肩膀防守和快走的俊足跑壘,重現當年「貝比.魯斯」時代的棒球樂趣。隨後巨人隊巨砲松井秀喜加入豪門紐約洋基隊,並在球隊贏得世界大賽獲選MVP,讓日本人看見他們的活躍。

二刀流大谷翔平登場

然後就是「二刀流大谷翔平」正式登場。2022年,他以投手之姿取得兩位數勝投、打者之姿拿下兩位數全壘打,完成自「貝比.魯斯」以來睽違104年的壯舉。 更何況,宛如棒球少年之姿成長,能看見「享受棒球樂在其中」的大谷樣貌,更是虜獲了日美球迷的心。在棒球傳入日本的150週年,在這個值得紀念之時,棒球之神給予球迷們「最棒的禮物」正是大谷翔平!

池井 優 [作者簡介]

慶應義塾大學名譽教授。慶應義塾大學法學部畢業,並於慶應義塾大學完成博士課程(法學博士)。專攻日本外交史。歷任慶應義塾大學法學部助教、助理教授、教授,並於青山學院大學國際政治經濟學部擔任教授。著有《日本外交史概說第3版》(1993年,慶應義塾大學出版會)、《奧林匹克政治學》(1992年、丸善)、《美國駐日本大使》(2001年,文藝春秋)等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