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宏基觀點》烏克蘭戰場的武器實驗 數字戳破「無人機主宰未來戰爭」宣傳
[Newtalk新聞] 從2022年2月24日算起,發生在烏克蘭的戰事已經進行578天,一系列先進技術在烏克蘭戰爭中得到應用,從遠程遙控的無人機到星鏈低軌道衛星高速網際網路,精確制導武器、高超音速導彈等等。許多人認為,這種配置正在改變戰爭形式,將淘汰坦克等過去時代遺留的武器系統,並使大規模進攻行動等傳統戰術變得不切實際。軍事戰略學者說,「我們正在目睹軍事史上的轉折點:防禦作為戰爭決定性形式的重新崛起」、「在烏克蘭使用的無人機、人工智慧和商業技術的快速應用正在打造一場真正的軍事革命」、「無人機將主宰未來的戰爭,並決定勝負」。但真的是這樣嗎?
從媒體上看到的俄烏戰場。士兵挖掘壕溝、設置雷區阻擋裝甲前進,跟二戰時期沒有什麼不同;傳統火砲攻擊後留下宛如月球表面的彈坑和斷垣殘壁,拿過去任何一場戰爭的資料照片比對差異也不太大。美國與歐洲盟國援助烏克蘭數百萬枚榴彈砲,數量多到令西方的軍工生產能力捉襟見肘。那烏克蘭戰爭與過去的戰爭究竟有何不同?為什麼烏克蘭現在向國際尋求高性能戰機、遠程攻擊飛彈援助,而不是多軸旋翼無人機?現代尖端科技產品真有想像中那樣能主導戰局嗎?
澳大利亞某公司做出承諾,每個月都會向烏克蘭提供 100 架由硬紙板製造的軍用無人機。 圖 : 翻攝自浩外同學
媒體報導,烏克蘭發揮「不對稱」戰力,利用商用無人機觀測、標定,讓砲兵可以精準打擊;甚至吊掛榴彈攻擊躲藏壕溝的俄國士兵。這讓那些認為烏克蘭戰爭引發新軍事革命的人認為,「極大程度增加現代戰場的致命性」。但事實上,恐怕是「自愚愚人」,數字顯示將無人機與非制導武器結合所造成的實際殺傷並沒有增加。以火砲造成人員傷亡數字細算。西方觀察家認為,烏軍80%到90%的人員傷亡是由火砲造成;假設俄軍85%的人員傷亡是由烏克蘭砲兵造成,用烏克蘭國防部統計,俄羅斯在戰爭第一年的傷亡人數14萬6820人,再用美國智庫布魯金斯學會(Brookings Institution)統算,烏軍在戰爭第一年發射約165萬發砲彈,加減乘除一番。我們得到:烏軍在無人機配合下的制導與非制導火砲,平均每發射100發砲彈會造成8名俄軍傷亡的數字。這比起史學家記載二戰火砲攻擊,平均每發射100發砲彈造成約3人傷亡的數字,可說是「翻倍成長」。除了火砲威力加大提升外,是不是無人機導引精準打擊的功勞?或許再參考另一個基數,即一戰時100發砲彈造成2人傷亡換算,相當於每年以0.05人的幅度增長。烏克蘭戰場上的數字,看起來像是持續的線性增長,而不是一種飛躍式的革命產物。
再以坦克的損失為例,俄羅斯開戰前有3400輛現役坦克,根據開源統計網站「Oryx」依照片驗證,戰爭的前350天俄軍損失1688輛;同一周期,烏克蘭國防部聲稱俄軍損失3253輛;也就是50%到96%的損失率,單看這數字似乎十分驚人。但如果往回頭看,二次大戰中的1943年、1944年,包括毀損修復再戰再毀損的德軍坦克損失率為113%、122%;同年計算蘇聯紅軍坦克的損失率分別為109%和80%。當時並沒有無人機這項科技產品。
軍援烏克蘭的豹-1 主戰坦克。 圖:翻攝自OSINTdefender X 平台
儘管烏克蘭戰爭中出現大量新式裝備,但並未帶來革命性的結果。戰爭中俄軍的損失慘重,但這在大規模戰爭中並不罕見;只是這種損失率並沒有阻止俄方在烏東地區佔領大量土地。而烏軍依賴美國與歐洲盟國援助的舊式、新式武器,卻也未能快速反攻獲得令人震撼的戰果。顯示關於新科技主宰未來的戰爭的說法並沒辦法獲得支持,反而是戰術層面的反應可能更是戰爭勝敗的關鍵因素,傳統的火砲、槍械、船艦和戰機的得當部署運用或配合才能獲得真正的「戰果」;其中最為關鍵的因素就是兵士的訓練。簡單地說,製造傷亡只是戰爭的一個「手段」,軍隊要的是攻占與堅守陣地;也就是不管你使用多少彈藥,你的士兵沒有進入或離開該陣地,就沒有「戰果」或「損失」。事實上,沒有一場的結果是軍事工具能「完全」決定的;技術進步之所以不能在戰爭中發揮更大更具決定性的作用,在於它們只是影響戰爭結果的一部分因素;戰鬥人員如何使用自己的技術和適應敵人的裝備,往往是更為重要的因素。新科技的確可能打亂當下戰鬥程序,但只要假以時日,大部份都能找到應對解決方法,端視人員訓練以及任何可能出奇的發想。因為技術反制措施在戰爭中無處不在,它們能較快地限制許多新部署武器的性能。過於誇大的吹捧科技的效用,恐怕只是一種宣傳戰而已。
更多Newtalk新聞報導
楊宏基觀點》「好友干政」武俠版?從金庸筆下「楊蓮亭」看權勢作祟…
楊宏基觀點》「做到流汗乎人嫌到流涎」 基本工資「連8漲」為何反而惹人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