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憲宏專欄】大位不以智取:既是計劃,也是變化的大局觀

民進黨在敗選後,馬上進入「危機應變」狀態,敗選檢討、黨主席補選,總統候選人提名、行政院改組。四箭起發。可以看到一個「在哪裡跌倒,從那裡站起來」機動整合的「政治變形金剛」的快速「重裝上陣」。媒體評論界的計劃趕不上變化,就在這萬變之中,民進黨洗掉敗選的灰暗士氣。

這一連串的政治整合,最重要的一步是副總統賴清德宣布參選民進黨黨主席。這是凝聚共識的重大歷史關鍵一步。形勢比人強的大氣候下,賴副總統向蔡總統報告,他決定參選黨主席,並對外公開。這個消息像磁鐵一樣,吸走所有的注意力。這不但是台灣內部關注,更是全球民主國家所密切留意的台灣未來,因為牽動著區域局勢的變化。

已經有外國的媒體及政府在分析,賴清德副總統兼任黨主席之後,台灣的政治走向與美中台的關係會如何演變。蔡英文總統「維持現狀」的狀態,有可能進化嗎?台灣的外交處境有可能改善嗎?有意義的參與國際事務,有可能常態化嗎?最敏感的兩岸關係將如何進行?

補選黨主席原本是個平常事務,就因為是副總統要參選,就變成一個「里程碑」。而且成了未來總統候選人的起身炮。賴清德副總統曾經在2019年參與了總統初選,敗給現任的蔡總統,後來在蔡總統力邀之下,成為副總統。因此,賴副總統志在參與總統選舉,早就表白清楚。

副總統兼任黨主席是一個新的政治階梯。民進黨想要長期執政,就必須建立好這樣的政治漸進的模式。蔡英文總統與賴清德副總統在面對重大挫敗後,能夠迅速回神並找出最佳的整合方式,穩定當下,並且放眼未來。這是大領導力(great leadership )抓住歷史機遇的勇敢表現。

原本民進黨敗選後最大的危機是分崩離析,內鬥內行,外鬥外行,啟動自毀模式,負面螺旋向下。可是這樣的「危機」卻啟動了「轉機」。為敗選負責,黨主席辭職是民進黨建立多年的責任政治慣例,敗選當晚蔡總統宣布辭黨主席是民主風範的第一步。媒體的分析傾向是民進黨可能為黨主席之爭而大亂。如果這一局都穩不住,下一局就更糟了。

11月26日之後一直到12月8日,各種理論出籠,大多從私的角度分析,對時局很不利。

12月8日,賴清德的一封公開信,打開了新天地「向大家報告,關於民主進步黨黨主席的補選,這陣子各方所傳達的意見,有鼓勵、也有保留,我都已經收到了,我非常珍惜、重視,也心存感激。

我和大家一樣,深愛著台灣這塊土地,因此,經過向黨內民主先進、同志進一步徵詢,並獲得支持後,稍早已向總統報告,我已經決定參與民主進步黨此次的黨主席補選。

下週將擇期前往登記,謝謝。」這是大時代的歷史文件。

這封信言簡意賅。其背後有多重的整合溝通,其實是極為不容易處理的局面。更重要的是發表後,綠色陣營內馬上形成共識,支持聲勢浩大,不只政治圈,民間討論也認為這樣才是改革的正確作法。

民進黨自黨外時代就磨洗著六字真言,「衝突、妥協、進步」。這回模式仍然不改這種規模,黨內派系不畏理念衝突,但止於民主妥協,為求國家進步。這是民進黨與國民黨最大的不同,國民黨是不敢正面衝突(不能為正義而爭),暗潮洶湧,各有算計,不能妥協(內鬥內行),而「利」之所在,「害」亦隨之(外鬥外行),被共產黨吃得死死的,無緣進步。

民進黨幾年來靠大是大非,博得全球民主陣營信賴。主要就是反共抗中,已經是DNA,可是這樣的本事不能一再招搖,選舉就是得推陳出新。不能光靠基因好,還得有實質表現,全力以赴。

蔡英文總統的沈穩冷靜風格很特別,在國際大氣候屬「戰略模糊」的時代,確能得道多助。她的國際形象經營讓台灣成為焦點,她創造了一個「讓習近平無計可施」的台灣韌性,柔中帶鋼。合乎她的心性。這個階段性任務,讓「保台」建立了國際介入的基礎。

現在「台灣未來」已經是「戰略清晰」,國際非管不可的議題,而非「中國內政問題」,這已經是沒有「模糊」回頭路可走了。未來兩岸已經不可能是雙方會談了,而是「十方風雨會印太」,其實現在,不論是哪個國家與中國見面都嗆聲中共,不可輕侮台灣,就連拜習會美方也都前前後後「知會」台灣,看來像是「美台共管中國」。

這個局勢,使走了幾十年的「維持現狀1.0」非進階成新版本不可,或許還應該走向「創新現狀」,才能継續「清晰」保台灣平安。

因此,蔡英文總統並未成了「跛鴉(lame duck)」,因為這個「模糊到清晰」全球轉型過程就落在她的最後任期階段。她必須無私的抉擇,全力以赴做好轉型,並選擇一個「無縫接軌」(seamlessly connected),接力蛻變的後繼「掌門」。

賴淸德副總統從2020當選副總統,還未上任,就以「副總統當選人(Vice President Elect)訪問華府,在國會、哈德遜中心演講,拜會白宮、國務院。美國政壇對他刮目相看,深層政府(deep state)對賴清德的「務實的台獨主張者」有了極清新的好感。

賴清德在此時成為接班人,有助於內外穩定。這是共識,就連藍營人士也大多能夠很理性的評論這個未來發展。

2019年十月、十一月,蔡英文總統力邀賴清德成為副總統候選人,曾經引起很多猜測,包括陰謀論。現在揭開謎底,在蔡英文總統心中,賴清德與她是不同類型的領導人,他們的結合,創造了817萬票的歷史紀錄。這樣的成績,相信來自「多元化選擇」找到同與不同的最大公約數。因此,此時此刻,當民進黨遭遇創黨以來最大危機,蔡英文總統自然要想到她2019年如何「化險為夷」,擺脫「韓國瑜風暴」,還有「習近平霸凌」。她打「賴清德牌」,既是她的計劃也是她的變化。

蔡總統的第一任期副手是陳建仁副總統,陳副總統是虔誠天主教徒,任內中規中距,卸任後也仍然具有熱情、責任感,不斷協助民進黨。蔡英文第二任期不再選擇陳建仁為副手,表示了她確有考慮她8年任滿後,必須有個與她心性不同,卻能夠互補的人來當接班人。

2019年,賴淸德辭行政院長,協助台南市立委補選,表達了在風雨中站起來的堅持。而後初選挑戰蔡英文,雖然沒有成功,卻仍然不改信念,在當時黨主席卓榮泰力邀下,出國向台僑宣講。這樣的務實態度,相信是蔡英文總統選擇賴清德同行的重要因素之一。

大位不以智取。始終是個複雜的多元N次方程式。預測對了,是運氣好。這是「計劃中有變化,變化中有計劃」,最終還是得在「如臨深淵 ,如履薄冰」中,找出前進之路,如何一支草,一點露,誠意正心,最後抓住稍縱即逝的瞬間(seize the moment),才能知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