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昊觀點:有一種價值,叫尊重

台灣社會的民主政治與多元包容,最難能可貴之處在於「尊重」。人們彼此尊重不同的意見與意識型態、尊重個人發言與批判的權利、尊重不同的理念與價值、同時也尊重共同捍衛國家利益的不同方式。

尊重是台灣社會邁向成熟民主國家之途、彌足珍貴的價值與美德。尊重讓台灣人民儘管立場不同,但仍可以和解共存,不用「被旅行」、也不怕「被消失」。然而,這種尊重需要氣度,也需要高度。

近期所舉辦的玉山論壇,引起社會輿論的關注。大多數的輿論認為,玉山論壇成功舉辦,促成了民間社會與政府機構在齊力推動新南向政策的國際與區域對話平台。這個平台以多元、豐富的議題,將醞釀已久的新南向政策朝著東南亞、南亞與亞太區域鏈結,創設一個與其他區域論壇關注焦點不同、對話主軸不同的架構及議程。

當然,另一方面,也有許多輿論透過正面的建議與提醒,要求政府積極落實論壇所提到的各種合作契機與構思,並且將這項政策真正轉換成國家發展與區域整合的橋樑,成就台灣貢獻亞洲共同體的新策略與新路徑。

有些媒體及輿論在論壇籌辦之際,或許是出自於好奇,也可能是以看熱鬧的心態,積極探詢究竟有哪些「國際大咖」前來台灣。突然間,「國際大咖」成為某些媒體密切關注、每日更新的焦點。

到了論壇正式舉辦之際,這些關注究竟哪些「國際大咖」的媒體開始失望,甚至開始貶抑論壇邀請到的國際訪賓。「沒有大咖」、「名不經傳」這類的用詞也開始失控地出現。當然,從另一個角度來看,這些輿論對於玉山論壇或許期待甚深,他們心裡設想的「國際大咖」可能包括了美國總統、日本首相、歐盟執委會主席、東南亞國家的總統或總書記等政治菁英。

20171011-AIT美國在台協會處長梅健華11日出席「玉山論壇:亞洲進步與創新對話」。(顏麟宇攝)
20171011-AIT美國在台協會處長梅健華11日出席「玉山論壇:亞洲進步與創新對話」。(顏麟宇攝)

作者指出,台灣媒體對玉山論壇聚焦在有哪些「國際大咖」前來參與,顯示出台灣長久以來的「亞洲離島」心態,忽略了各方國際友人遠道而來的意義以及論壇凝聚的對話機會。圖為與會的美國在台協會處長梅健華。(顏麟宇攝)

另外,還有一種聲音,強烈質疑玉山論壇怎麼沒有來自中國的與會代表?怎麼沒有來自中國的智庫代表?如此刻意的迴避中國要如何與一帶一路互補?

淺見以為,這些評論可能誤解了或者不願意理解玉山論壇存在與推動的意義,甚至不願面對台灣正在推動新南向政策的事實。在亞洲,不會有任何一個大型的、由他國所主導的區域論壇,會將「台灣的國家利益」放在首位,更不會有任何一個國際級的論壇願意凸顯台灣存在的價值而為這個社會發聲或努力。

我們很難期待,中國博鰲論壇的議程,每一個場次的對話與討論都可以聚焦在台灣對亞洲整合的努力與貢獻。因為它服務的是中國的國家利益,是北京的區域戰略佈局。又如在馬來西亞舉辦的亞太圓桌論壇(Asia-Pacific Roundtable)裡會有任何凸顯台灣與東協關係的對話。這個舉辦超過30多年的區域論壇,更不可能為台灣的區域角色及能量設想,因為它服務的是馬來西亞的國家利益。

更不用說其他的區域論壇或國際對話平台,能夠在「不設任何政治前提」下拉台灣一把,深化台灣社會與亞洲或國際社會關係,只有我們自己。

台灣社會尊重各種民意及輿論發聲的權利,但在此必須要堅定提醒的是,你可以不支持這個論壇,但不能因為不支持而詆毀其他國家來訪的元首或者與會的代表。台灣的多元與包容,不代表社會可以失控地複製這些不負責任、缺乏尊重的謾罵。

或許他們忘了國際友人遠道而來的意義,除了表達對於台灣在亞洲區域整合過程中的誠摯支持與感謝,更希望能在論壇的每一個場次與對話機會裡,與台灣社會腦力激盪,為彼此的發展與亞洲的未來找尋出路。當然,這個出路,不會只通往中國。

長久以來,我們就是囿於這種「亞洲離島」的自大心態,才將自己侷限在世界的角落,甚至期待來自對岸的奧援,成為唯一的救贖。近期的部份輿論,更印證了這些片面、狹隘與驕傲,來自於我們自己的天朝意識與大國想像。

當你竭盡所能地用不願意理解的態度來批評,甚至嘻笑詆毀其他國家元首的同時,你可能已經失去了公共知識分子的氣度,更喪失了道德高度。公共知識份子不能再以自我優越的心態,睥睨願意與台灣社會攜手前行的東南亞與南亞,只有尊重我們的鄰邦及社會,台灣才會獲得相對應的尊敬。

*作者為國立政治大學東南亞研究中心執行長。


相關報導
陳一新觀點:台灣不應妄自菲薄 但也不必夜郎自大
風評:以ODA為新南向加分,恐難突破政治外交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