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器手臂手術 健保署研議納健保

台大醫院醫師梁金銅今天說,機器手臂微創手術是世界潮流,傷口小減少痛苦,但自費費用高昂,希望健保能給付手術費,嘉惠病人。健保署表示,會研議。 台大醫院與台灣機器人手術醫學會明天共同主辦第三屆亞洲機器人手術年會,台灣機器人手術醫學會理事長、台大醫院大腸直腸外科主任梁金銅上午在記者會表示,台灣從2004年引進機器手臂手術系統,近幾年發展神速,目前已經完成2萬5000例,在國際頗負盛名。梁金銅說,機器人手術相較於傳統的開腹、腹腔鏡手術,外科醫師坐著操作機械手臂,一人就可以控制多隻手臂,且每個開孔都很小,卻有3D視野,手臂可以深入到體腔組織內部,比「人手」更有優勢,且因傷口小,手術品質好,病人復元期也會比較短,開刀完後很快就能回歸正常生活。 儘管機器手臂好處不少,但梁金銅也坦言,機器人手術用於癌症的病例不夠多,且目前也沒有實證數據顯示,以機械手臂開刀後的成果比用腹腔鏡手術好,可能還要再等幾年,才會有比較明朗的結果。 梁金銅說,醫界近年有許多論戰,認為機器手臂手術究竟是嘉惠病人,或是減少外科醫師手術的負擔?但若以反證論來說,「手術品質不好,病人開刀後的結果也不好」,機器手臂微創手術用於複雜、困難的手術有其必要,對病人也有好處。 梁金銅舉例,低位直腸癌若用傳統腹腔鏡,因腫瘤位置很深入,用鏡子可能照不到死角,且醫師掌鏡的手也可能會抖,增加手術難度。但用機器手臂就能看得很清楚。 台大醫院外科部主治醫師吳耀銘說,機器手臂跟腹腔鏡一樣,都是外科醫師的「工具」。以肝臟移植來說,過去捐肝給親人,捐贈者若用傳統開腹手術,上腹部會留下約50公分長、形狀如一個大T字型或賓士符號;若以機器手臂執行,除可將開口從上腹改到下腹,且大幅縮小成8公分、足夠將部分肝臟取出的傷口,又不會嚴重影響外觀。 梁金銅說,台灣近幾年雖大幅推廣機器手臂手術,但因病人需要自費動輒新台幣數十萬元,在推廣仍有挑戰,若健保可以有條件給付手術費,如開放肝臟移植、低位直腸癌等複雜、難度較高的手術,由民眾負擔耗材費,應可讓機器手臂手術更普及,嘉惠更多人。衛生福利部健保署長李伯璋受訪時表示,健保署針對新科技醫療設備也有進行相關研議,現行健保已開放部分補助攝護腺癌民眾,過去若要做機器手臂手術,必須全額自費,但現在健保比照腹腔鏡手術費用支付,有助減輕民眾負擔。 李伯璋表示,目前會再研議是否有條件開放其他術式部分給付機器手臂費用,但會以攝護腺癌的模式處理,避免醫療資源浪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