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密採購的專制疫苗

日前台積電創辦人張忠謀在APEC非正式領袖會議中提到,台灣「需要盡快取得更多疫苗」,但行政院長蘇貞昌卻說「不是一次通通買進來放在那裡」。難道蘇揆在「打臉」張忠謀所代表的蔡總統?還是他所理解的「盡快取得更多」,是指明年以後的事,以免買太多會過期?

然而,台灣若真的已備有足夠的疫苗,人民施打時又何須如共產主義國家採行「配給」制?最近不斷出現所謂「特權疫苗」和「違規混打」等情形,正是疫苗匱乏才造成。再說,我國疫苗買多了大可援助其他國家,也總比接受人均GDP比我國少1萬美元之國家的濟助,要來得有面子和合乎國力。

依合理推測,疫苗已屬於蔡總統主導的國家安全層次之政策,因此,疫苗到底夠不夠的問題,對國外和國內就有了兩個不同的表述。對國外而言,台灣「需要盡快取得更多疫苗」是事實,在國際間瞞不住。但若能得到其他國家給予更多疫苗援助,卻可在國內繼續編寫故事,述說買不到疫苗是受到中共打壓,最後靠著政府的外交能力,才在疫情爆發後解人民於倒懸。

疫情指揮中心開啟「3+11」政策引病毒入關的措施,導致政府扶植國產疫苗的政策提前破功,為了轉移疫苗政策失敗的責任,民進黨政權有賴於編寫受到中共打壓的劇情張力。也因此,郭台銘擬購捐BNT疫苗500萬劑,卡了49天,才獲政府授權,最終得以和上海復星完成簽約。但其後,仍有申請循例購進者,政府卻稱「疫苗已足夠」!

今年5、6月國內疫苗支出近40億元到貨率卻不足10%,立委質疑錢花到哪裡去,乃至於已購進的疫苗價格到底是多少?政府皆以簽訂了「商業保密契約」而拒絕接受監督。民進黨政權把外國救助的疫苗稱為「民主疫苗」,但向外國商業採購疫苗的預算執行,卻拒絕民意代表的監督,難道這批疫苗是「專制疫苗」?

行政院主計總處已說新冠疫苗採購非屬「機密預算」,而國際間使用的主要疫苗,各國採購的價格也早有大致的範。就算是涉及國防機密的預算,立委也可召開秘密會議看保密契約訂了些什麼,為什麼買疫苗比買武器還機密?

更令人不解的是,政府採購接受政府補助研發的國產疫苗,價格竟也與廠商簽訂保密契約?受扶植的國產疫苗既是蔡總統所訂的國家戰略目標,政府和該廠商訂立的公法契約,法律上可否列為機密即大有疑義,因為這種保密無異於是為逃避立法機關的監督。

民主的真諦是「憲政主義民主」,也就是投票選出的政府行使權力時,要受到監督、制衡和法治的制約。目前政府的疫苗採購可說是黑箱作業,違背自由民主的憲政秩序,恐怕只能在政黨輪替後的「轉型正義」,才有得見天日的機會。(作者為民主文教基金會董事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