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械業「不平等復甦」, 訂單滿到年底,業者卻不敢再接單?

圖/機械業2022年訂單已滿到第四季。賴永祥攝
圖/機械業2022年訂單已滿到第四季。賴永祥攝

「現在訂單滿到第四季,但這不是好現象,」塑膠押出機龍頭、鳳記董事長魏燦文說起訂單,內心百感交集。究竟機械榮景背後藏什麼隱憂?今年(2022)又為何陷入「不平等復甦」?

「今年我們接單到8、9月,展望還是非常樂觀,有把握突破2018年高峰,」車床大廠瀧澤科稽核室室長張麗慧難掩興奮地說:「今年客戶需求非常強,完全不怕沒訂單,只怕來不及做完。」

這番景象在今年的台灣機械業並不稀奇,「訂單滿手、多到做不完」已是許多業者的共同心聲。機械公會會長魏燦文分析,現在各國都怕斷鏈,紛紛搶建在地供應鏈,也創造出龐大的機械設備商機。其中,又以鬧出晶片荒的半導體設備最明顯。

從數據來看,今年1月台灣機械出口值創下歷史新高,達30.13億美元、年增12.8%,其中電子設備(含半導體、顯示器等設備)出口成長最為驚人,年增46.6%,遠超過機械業平均值。

同時,根據機械工業公會統計,截至今年(2022)1月,台灣機械出口值已連17個月上漲。

然而弔詭的是,再往下看卻發現,檢量測設備、工具機出口都呈微幅年減。顯見,不同產業、企業的復甦程度落差甚大,業者卻是幾家歡樂幾家愁,有人喊創高、有人保守以對。

2022年恐怕不會是雨露均霑的一年,而是機械業將迎來「不平等的復甦」。可以預見的是,這場復甦不但不平等,榮景下還潛藏著產業、投資人都該留意的三大隱憂:

隱憂一:標準機廠的生意恐遭取代。

首先是海運之亂引發的轉單危機。過去,台灣機械業憑藉超乎國外的CP值和性能立足全球,但機械公會祕書長許文通觀察,近兩年在運費飆漲、船期延誤下,國外客戶不再是性價比至上,反而開始思考近岸採購。

以貨櫃運價指標SCFI(上海出口集裝箱運價指數)來看,2020年至今大漲3796點、漲幅高達371%。對國外客戶來說,與其花高昂運費買台廠機台,還不如直接就近採買。

「未來如果是做標準機、缺乏特色的中小廠,生意受影響最大,」許文通說。

不過,好在近來台灣許多大廠不只研發客製化、高效率設備,更與資通訊產業合作,打造智慧製造的完整解方,「客戶再貴也願意買,不怕被取代。」

隱憂二:產業復甦力道不一,電子業爆發,汽車業仍保守。

除了機型,下游應用產業也影響獲利。

從數據看,今年1月台灣機械業以電子設備出口年增46.6%成長最強勁,主為半導體、顯示器、PCB設備等;相較下,工具機近四成用在汽車業,反而年減2.2%。

張麗慧透露:「很多銑床、綜合加工機廠商,因下游汽車還在缺晶片,訂單確實面臨趨緩。」此外,也有業者提及,用在健身機的加工設備,同樣面臨需求趨緩困境。

然而,廠商並未坐以待斃。

譬如,過去主要出貨給汽車業的東台,雖然面臨傳統車需求降溫,但同時也研發出適合加工電動車零件、更高效的機台,搶進新商機。

東台整合異業,打造智慧製造解方。王昱翔攝
東台整合異業,打造智慧製造解方。王昱翔攝

再者,像是放電加工機龍頭慶鴻機械,過去也是主賣汽車業客戶,但近年已切入更精密的「雷射加工」,以多元化下游產業應用,如今成功打入半導體、航太、醫療等新商機。

隱憂三:訂單滿手,做得完嗎?能賺錢嗎?

至於現在滿手訂單的廠商,同樣有隱憂纏身:深怕訂單做不完、不賺錢。

鳳記董事長魏燦文坦言:「現在訂單滿到第四季,但這不是好現象,因為你交期拖那麼久,通膨、原物料短缺,都會變成潛在危機。」

機械公會理事長、鳳記董事長魏燦文。王昱翔攝
機械公會理事長、鳳記董事長魏燦文。王昱翔攝

一旦中間有變數,導致訂單來不及生產,恐怕連準時交貨都有問題。

東台經理林文旺則透露,目前工具機也深受缺料之苦,好比堪稱工具機心臟的控制器,目前因晶片缺貨,導致交期從以往的3個月,拖到近半年以上;自動化所需的機械手臂,交期甚至拖到近10個月,相當嚇人。

除了做不完,賺不賺錢也是未定數。

許文通認為,雖然今年廠商重談訂單,大多將預期的原物料及海運成本轉嫁給客戶,但現在全球變數太多,又有俄烏戰爭攪局,難保接好的單最後會不會賠錢:「大家也怕接單虧錢,所以都不敢接太長。」

對此,瀧澤科則以超前部署因應,總經理戴雲錦透露,因為過去已歷經多次原物料景氣循環,所以在這波漲價前,公司早已買好大量培林、螺桿、線軌,以備不時之需,至於匯率變數,也提前和客戶協調調整機制,確保將損失降到最低。

突圍關鍵是工業4.0和淨零碳排

儘管,今年機械業的大好榮景下藏有隱憂,但同時還是有商機值得期待。

魏燦文指出,現在各國都想自建在地供應鏈、導入智慧製造,已替機械業帶來新一波的「工業4.0」商機。業界推估,在工業4.0加持下,2025年機械業產值要突破2兆元不是挑戰。

此外,全球眾多國家預計在2050年或2060年達到淨零碳排,也是機械業新契機。

智慧製造大聯盟會長柯拔希解釋商機來源:「雖然機械業本身排碳不大,但客戶卻排很多碳。」

智慧製造大聯盟會長柯拔希。王昱翔攝
智慧製造大聯盟會長柯拔希。王昱翔攝

換句話說,將來企業客戶為了減碳,勢必得換上更低碳高效的設備,以改善製程。在零碳商機加成下,2025年機械業坐擁的甚至不只是2兆元產值,而是「N兆」(意謂不可限量)。

「台灣發展智慧製造多年,廠商也推出很多智慧製造解決方案。將來面對節能減碳浪潮,全世界都是台灣商機,」許文通也相當有信心。

目前,機械公會已串連軟體協會、電電公會、SEMI(國際半導體協會),組成智慧製造大聯盟,打算跳脫賣單機思維,整合軟體、感測器,打造智慧製造全解方。未來,機械業得靠跨界合作、整合服務,才有望搶進全球,躋身N兆產業。

看更多遠見雜誌文章:
疫情引爆三大亂象!訂單如「傾盆大雨」,工具機業者為何哀聲四起?
拚「負碳」總動員 抓牢碳捕捉商機
缺工、匯率、航運待解,台灣機械業卻看見下個「黃金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