權益不如私家車 平權問題待解

iRent開放路邊隨借隨還後,會員數從2014年底約4000人暴增到目前170萬人,加上其他業者,總用戶數恐破200萬,已占全台持有駕照人口的8分之1,但在權益上卻明顯不如私家車,「用車平權」問題亟待解決。(葉書宏攝)
iRent開放路邊隨借隨還後,會員數從2014年底約4000人暴增到目前170萬人,加上其他業者,總用戶數恐破200萬,已占全台持有駕照人口的8分之1,但在權益上卻明顯不如私家車,「用車平權」問題亟待解決。(葉書宏攝)

共享運具在台灣蓬勃發展,逐漸改變民眾用車習慣。根據和雲統計,iRent在開放路邊隨借隨還後,會員數從2014年底約4000人暴增到目前170萬人,再加上其他業者,總用戶數恐破200萬,已占全台持有駕照人口的8分之1,成為不可忽視的龐大群體,但在權益上卻明顯不如私家車,「用車平權」問題亟待解決。

台灣都會區容易面臨有車卻找不到停車位、或買不起車,當「有使用權不必有所有權」的觀念吹進台灣,短時間就獲得極大迴響,以iRent為例,發展至今已累積約2000個租還據點,汽車數超過8000輛,且除馬祖,全台各縣市都有共享服務。

共享運具增加,也有固定客群支持,但卻常常被投訴。例如自有車主找不到停車位時,看到停車位被共享汽車停走,就會抱怨「共享車占用太多停車位」,但卻很少看到共享運具會員幫忙講話,也因聲量落差大,共享運具常被犧牲,反倒變成弱勢族群。

但在共享運具導入台灣後,用車習慣跟趨勢都在改變,目前iRent總服務趟次超過2000萬趟、平均每5.2秒就有一人租用共享汽車。

惟隨使用者眾,用車習慣養成,問題也浮上檯面,除找不到停車位、取車距離較遠、共享車數量不足,這些幾乎與投放效率相關的抱怨外,最常聽到的是「車輛外觀、車內不整潔」,有些會員車還了,卻沒把車上垃圾帶走,導致後續租用者感受極差。

為解決公德心不夠難題,業者除鼓勵租用者能及時回報車況,並就缺乏公德心會員祭出停權機制,近期也有類似繳付年費的「預約清潔」機制,讓付費會員在取車前可先預約清潔服務。